苏东坡突围 作者:余秋雨 朗诵:小蘋

苏东坡突围 作者:余秋雨 朗诵:小蘋

2019-02-24    11'05''

主播: 郑建军

650 3

介绍: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作者:余秋雨 朗诵:小 蘋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①开去,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②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③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阕④著名的“卜算子”⑤,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⑥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⑦,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瘿瘤⑧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⑨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⑩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⑪,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⑫,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⑬,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⑭;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⑮,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⑯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语音提示: ①渲染xuàn rǎn ②即便jí biàn③赴死fùsǐ④阕què ⑤卜算子bǔsuàn zǐ⑥省xǐng⑦外露wài lù⑧瘿瘤yǐng liú⑨晕纹yùnwén⑩正当zhèng dàng⑪曲直qū zhí⑫炫耀xuàn yào⑬剖析pōu xī⑭踉跄蹒跚liàngqiàngpánshān⑮酵jiào⑯湍急tuān j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