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候,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候,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我们的欲望催促着我们去抓取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心灵也不得休息,依然在盘算着人、事,盘算着过去、明天。就是忘记了怎样才能百分之百地活在当下。
独处,是一朵安详的睡莲,教会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会我们百分之百地和自己在一起。无论你以怎样的方式独处,散步、爬山、祈祷、打坐,那一刻你整个人生的附着点在你自己身上。没有攀缘,没有拐棍,没有习惯了的双手,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
经常做这种练习是大有好处的。因为我们的痛苦缘于依赖。依赖人,依赖物,依赖想象,甚至是依赖崇拜。当这一切都没有的时候,你也只好依赖自己了。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人生的风吹草动归结于他人或外力。显然那不是自己承担自己的表现。那是把错误的原因推得远远的,然后,对自己和其他所有的人说,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要改善的不是我,而是他。如果你永远都是对的,你怎么有进步的可能性呢?
独处,能够让你渐渐地看清楚自己“不对”的地方。或者说,看看自己的整个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在被什么吸附着:是钱,是情,是权,还是其他什么?那个吸附你的东西就是常常让你疼痛的东西。你已经为它疼痛很多年,能不能稍稍放松一下自己?能不能把那种吸附推得远一些,让自己暂时不再置身其中?去体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你疼痛的感觉——在独处中。
独处也是一种承担,就是让你承担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造成的所有结果。好的,坏的,都是因为自己而招致。即使有外力因素,也不是决定性的。决定结果的还在于自己。那将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反省。承担意味着已经了解到自己拥有的好和坏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和别人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于是,才会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接受。
接受,是一个智慧的词语,是一种笑纳的心态,一种对既往发生的接纳,甚至是鞠躬。感谢命运赐予的悲欢离合!而抗拒是与之相反的心态,就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不愿意负责任,不愿意承担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甚至会愤愤地说着,凭什么是这样的。
独处,就是要消化这些不平衡的感觉,消化所有不能接受的结果,消化种种的抗拒以及以往未了的事件。随着冰雪消融,我们的心渐渐地柔软了,渐渐地喜悦了,渐渐地伸缩自如了。于是,智慧的力量应运而生。学会独处吧!让自己彻底地松弛下来,然后,愉悦于生命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