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先生,《白鹿原》,以前那个文学青年时代·张公子

陈忠实先生,《白鹿原》,以前那个文学青年时代·张公子

2016-04-29    06'13''

主播: 已婚贵妇

36 1

介绍:
【更多】欢迎联系或提出播客建议: 个人微信公众订阅号:xiaofo_freya 新浪微博:@笑佛Freya 真是好小说。极好的小说。是那种,该出于诺奖作者笔下的小说。 结实。耐读。妖艳。三者俱全。 许多小说家,小说很结实,但不够灵,不耐读,不好看,闷。 许多小说家,小说很耐读,也秀雅,但不算结实,很浮,而且真写过东西的人一看就看得出来:很取巧。 妖艳则是个灵气活儿。天分了。 陈忠实先生这本小说,是真的,结实,耐读,艳。 写土地,写农家生活,写白嘉轩和鹿三的那些对话,写老太太对白孝文的干预,写麦客,写庄稼,写水田旱田的区别,写草料与粮食,有细节,很扎实,情节不浮。 各色民间故事范儿,比如朱先生,比如开场的白老汉起死回生记,语言有味道,很耐读。 艳就不说了。摇曳生姿。 我尤其爱读前半部分。后面的情节据说改过,有些缭乱;但前半部分,沉稳不动声色的好。 20世纪,有三位前辈写的小说,如此活灵活现,以至于我读着对话,耳边就能响起方言对白,丝毫不突兀: 张爱玲写上海老阿姨时。老舍先生写北京时。以及《白鹿原》。 我第一次读下面这句话,简直就像有人在我耳朵边用陕西话念似的: “你悦意了顶好;不悦意也没啥,咱们过去怎样,日后还是怎样。你今黑间思谋思谋,明儿个给我见个回话” 说点别的。 《白鹿原》的对白,很乡土。但旁白陈述,很潮,很妖。西式长句。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个著名的开头。包括田小娥死后附体之类的剧情。很拉美范儿。 但中西结合得,很好。 ——在处理翻译腔问题上,早期苏童先生和早期余华先生就稍微有点显。陈忠实先生和莫言先生就属于处理得挺妥当那种。 每个文学青年都有过那么一段时光:乍读到某个西方大师,被某种句式震惊,于是稀里哗啦,写一大堆致敬的小说,仿着句式来,然后眼高于顶,瞧不起周遭的本国作家,觉得都是土老帽。 至少十年前我在上海时,跟周围一群朋友,是有些这样的。 所以我读了陈忠实先生,很震惊。 我是先读过鲁尔福、马尔克斯、富恩特斯、卡彭铁尔、略萨们的东西后,才去读《白鹿原》的。当时的感觉是: “我们还在这里鼓捣翻译腔自鸣得意,人家早就把中西结合做得这么好,把先进的西方文学技法融入黄土高原大地了,还不露棱角。” 真正接地气,又有华彩技巧的,好小说。 真正站在黄土地上写字,但又看得很远的,好作者。 顶天立地,气韵浑然。 除了佩服,还有一点,感动。 我遇到过一位朋友的长辈。老人家是20世纪40年代生人。我是2004年见他的。聊起来,老人家对略萨、托马斯-曼、博尔赫斯们了如指掌。我一看,他收了许多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的译作。 如今我们有互联网,搜索方便,出版丰沛,各类大师的译本信手拈来。所以大家戏仿致敬个大师,就跟耍贫嘴似的。 那时则一切都不容易,我记得直到2004年左右,我们要读到马尔克斯、纳博科夫们的若干篇目,还得自己找冷僻的集子、翻杂志、靠手打到网上来。 更早的一辈,一定更难吧。 我一直想象,陈忠实先生与他们那一代的人,当年在田埂上村子里,手捧着得来不易的西方大师著作,读,然后,一抬头,看见原野辽阔,落日浑圆,于是决定写自己的史诗。于是回到屋子里,执笔对着稿纸写。 那种沉默又持久、丰沛又深邃的热忱,想一想,都让我脊背发凉。 《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表的。那是个还有人对文学两个字充满热忱,结结实实写长东西的时代。 那个过去的时代,“文学青年”四个字,还不是拿来嘲笑人的。 不能算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也有许多其他不如意,但那样走过来的好作家和好书,我想着,总是很感动。 佩服的是作品,感动的是态度。 真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