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繇”说起
(后摘文以作解释字义)
播读:浮狸 ~ 原创文字(原创文字有标注)
繇
[ yáo ]
1.同“徭”。
2.古同“谣”,歌谣。
[ yóu ]
古同“由”,从,自。
[ zhòu ]
古同“籀”,占卜的文辞。
基本信息1.繇 yáo古同“徭”:劳役。古同“谣”,歌谣。古同“遥”:远。古同“摇”:动摇。2.繇 yóu古同“尤”:从,由。3.繇 zhòu古同“宙”,占卜的文辞。4.茂盛。《汉书地理志上》:“草~木条。”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原创-:(三分语句借用王立群老师的原话)
伐北汉时,因其固守太原,大宋军队水攻、火攻无果,很多人因长期攻城、水土不服而害了病,无奈退兵了。南唐中主李煜想重现坚守王城逼其退兵的神话,可北汉是辽国的屏障,亦是棋子,南唐跟匈奴没多大利益关系,也就不可能千里迢迢派援兵了。
金陵,易守难攻,城池极为坚固,200多年后的陆游还为此赞叹不已。
南唐金陵城破之前,中主李煜跟她的嫔妃黄氏有一个约定,说城破之日,将他和父亲李璟收藏的钟繇、王羲之大量的亲笔书法一把火烧了,结果真的烧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再说李煜坚持不降,还因亡国奴与君王地位悬殊,还曾说如果亡国了,就跳火自焚,城破之后,真的就拾了柴草,没点,就往上跳了,周围人是又哭又拉,李煜顺势就不跳了,果真应了赵匡胤入骨三分的那句话:此措大儿语耳,徒有其口,必无其志...
措大就是穷酸书生,赵匡胤看不起他,说李煜也就说说,他不敢自杀。
直至最后,有一个大臣叫陈乔,他主张李煜背水一战,然后自杀殉国,李煜是光哭不说话,不答应,最后陈乔说了几句话就上吊自杀了,那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臣有负陛下,死了你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之前有几个武将应对大宋攻势之时,也是拿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做保证,说能打赢,而且一一列出了对策,如果执行,无论是据守还是先发制人,都会钳制住大宋,极有可能翻盘,让大宋失去先机。
南唐灭亡,不是下面的人无能,是主子就没把国事放在心上,期间,有文臣、武将出谋划策,其中武将有几个人都很能打,不光能打,而且会打仗,都已成了赵匡胤的心病了,当然历史不可能有第二回。南唐灭亡,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其中不乏有太多的缘由,致使南唐最终走向灭亡。-原创
钟繇,三国魏大臣,著名书法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钟会之父。东汉末,为黄门侍郎。曹操执政时,任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曹丕代汉后,任廷尉。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 尤精于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三国志》有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亦屡 次提及此人,但上述三部史书之注均未对钟繇之繇注音,《辞源》《辞海》等辞书也没有明确注音,以致至今人们对钟繇之繇的读音争论不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 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南朝.梁.刘孝标注:“二 陈,骞与泰也。会父名繇,故以遥遥戏之。骞父矫,宣帝讳懿,泰父群,祖父寔,故以此酬之。”晋文帝,即司马昭。晋宣帝,即司马懿。又:“钟毓为黄门郎,有 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 党。’”钟毓,钟会之兄。景王,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玄伯,即陈泰。元夏,武周之子武陔。
东晋亡后即为宋,根据《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上述两则逸事,钟繇之繇无疑当读yáo。
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晋.钟繇,字元常。繇音遥,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尚书.虞书.大禹谟》序:“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 之,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矢厥谟”即“陈厥谟”。又《皋陶谟》:“皋陶曰:‘……彰厥有常,吉哉!……’”
但是读钟繇之繇为yóu也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空穴来风。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二《马超兴兵取潼关》:“长安郡守钟繇,一面飞报曹操,一面引 军拒敌。”小字注:“(繇)音由。”明.萧良有、杨臣铮《龙文鞭影》卷下尤韵:“篆推史籀,隶善钟繇。邵瓜五色,李橘千头。”《龙文鞭影》是风行于明清两 代的蒙学读物,影响甚大。
萧良有官至国子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大学校长,但大学校长也不能保证不念白字,君不见这几年大学校长、文学大师念白字的比比皆是么?
注:繇yáo、尧古音不同,一在喻母,一在疑母,故钟会说“上不及尧舜”没有犯他父亲的名讳。
现在,仍有许多人把钟繇(yáo瑶)读作钟繇(yóu游)。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是没有弄清其名字字义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重新辨析,以纠正之。
其实,在读到古人名时,如果碰到是多音字而拿不准该读何音,一个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将本人的名字字义与他的“字”字义加以对照,就会知道这个名字 该读什么音了。因为古人在起名上非常讲究,且有一定的规则。一般起名时,会再起一个字。其特征是:名与字是有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 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
例如:
曹操,名操,字孟德。名与字取“操守品德”义。出自《荀子》:“夫是之谓徳操”一句。“操”与“徳”有着意义上的相辅。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名与字皆取“明亮”义。且“明”与“亮”有着意义上的联系。
周瑜,名瑜,字公瑾。名与字义都属“美玉”。因而“瑜”和“瑾”有着意义上的关联。
以上所举,说明了“名”与“字”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那么,名子为多音字又该如何判定读什么音?道理同样简单。只须按照上面的方式,看哪个读音的字义与“字”的字义有关联,那么这个“名”就应该读作什么音。
原创~
看“王立群读宋史 第一部 宋太祖 赵匡胤 风花雪月”有感:
(不能算作诗了,不押韵,算是用自己的文字梳理一下方才走马灯似的记忆吧)
南唐中主 李煜 ----浮狸(景辰)
(押韵的话要想好半天呢,暂且就这样写了,得空的时候再改)
国色天香大周后
外美内秀多才艺
一曲琵琶成佳音
中主李璟甚欢喜
“焦尾琴”传800年
烧槽琵琶赐娥皇
指腹为婚配李煜
得来红颜是知己
宠嬖专房两情悦
日夜不问朝中事
只恋诗词与美人
闲听美人抚一曲
佳词绝句偶得之。
夜来勾魂小周后
才情姿色皆不输
偷来一夜春宵眠
多情中主亦真情
可知娥皇心生恨?
心病已久促顽疾
只觉不久将离世
口中含玉浴中辞!
悲中不忘小周后
服丧再立为皇后
迎娶万人空巷前
百官朝臣皆嘲讽
可叹短命小周后
香消玉损皆薄命
三十九岁李煜卒
一代文豪就此去
南唐已立大宋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