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六】簪缨风流的华丽世族 from 中华遗产 by 谢添天

【廿六】簪缨风流的华丽世族 from 中华遗产 by 谢添天

2015-08-09    09'39''

主播: 怂啊怂啊怂啊怂

2675 53

介绍:
没错,我又是直接搬来的…………………………刚发现标题打错了…… 介绍: 陈郡谢氏崛起于东晋后期,时值内忧外患,国运维艰,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外掌方镇,内执政柄,挫桓温篡逆之谋,退前秦百万之兵,挽狂澜于既倒。权重而不逼主,功高而不邀赏,激流勇退,处贵遗权。江山稳固,天下晏安,功在谢氏。其后冠冕蝉联,簪缨不替,文采风流,代代相传,大谢引领山水诗风气于先,小谢开启唐诗风韵于后。第一华丽家族,其惟谢氏乎! “报!” 一声高呼打破了静谧的棋局。闻得声音,他抬起头,伸手接过来信,略看一眼便漫不经心地搁到了床上,请客人继续行棋落子。直到一局终了,客人等待不及,探问道:“刚才传来的可是战报?”只见他将袖袍轻轻挥了一下,说:“小儿辈,大破贼了。”口气仿佛比赢了这盘棋局还平淡。 这位人物就是东晋丞相谢安。不过这封信报的重量非比寻常,乃是他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的报捷信。当时,前秦王苻坚率领大军正与东晋军队鏖战,这场扬名军史的“淝水大战”挽司马氏政权于既倒,乃六朝时期最惊心动魄的一场大战。 家族的走向总是时代的缩影。正像魏晋玄学自儒学过渡一样,谢氏的祖先也出身儒家。尤其二世祖谢衡,乃是一位正经的“硕儒”。谢衡这位循规蹈矩的“硕儒”无力改变时代的大势所趋——在清谈成风的时代里,谢氏家风也由儒学进入玄学。转变的关键人物就是谢衡之子,谢鲲。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竹林七贤”中的阮籍经常光顾邻家的酒店,醉了就卧在女店主旁睡觉,虽然放任不羁,却毫无不轨的举动。谢鲲也是一样。一次,他与邻家织布的漂亮姑娘打趣,被织布的飞梭打下两颗门牙。这件事被士林传做笑谈,谢鲲却不在意,悠然道:“折齿算什么,又不妨碍我啸歌!” 富有名士风度的谢鲲,终要凭功名取得家族的精进。数年之后,谢鲲因跟随王敦征讨巴蜀的杜之乱,被升为大将军长史,封为咸亭侯。 谢鲲深得晋明帝司马绍的欢心。谢鲲死后,晋明帝“痛未绝于口”。他为家族的崛起打开了一条通途,真正让谢氏家族登上顶峰的是本文开篇那位“淡定”丞相谢安。 谢安自幼便与众不同。魏晋时,品评人物注重“风神”。谢安还是个4岁的小童时,便有名士赞赏他“风神秀彻”。长大以后,他通诗文、好音乐,善于弹琴,被评论为“神识沉敏,风雨条畅”。据说,“潇洒”这个词便是王献之首先发明的,用来形容谢安雅畅的风貌。 按说,谢安初具声望,完全可以与兄弟们一样,在仕途上大放荣光。但他并不这么想。20岁左右,谢安被各路要人征召,但他或者声称自己体弱多病,或者敷衍拒绝,矢志隐遁不仕。 悠游东山,教导子弟,谢安这一隐,就隐了20年。人们爱慕他的倜傥风流,处处模仿他的举止。谢安原籍在河南陈郡,又有鼻炎,说话带有一股重浊的乡音。但人们爱屋及乌,认为这个奇怪的声调风韵优雅,称作“洛下书生咏”,纷纷捏着鼻子模仿起来,竟然也成为风尚。 谢安不仕,东晋的士人中传出了这样的流行语:“谢安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不过,谢安终究是要出来的。公元359年,谢万北伐前燕失败,被废为庶人,加之前两年谢尚、谢奕相继而亡,弟弟谢石、谢铁权位尚低,难有作为。好不容易兴旺起来的谢氏,濒临衰败的悬崖,一切风流即将变成谈笑的过往。 关系到家族的荣辱之变,谢安不得已出山了。当年是东晋穆帝升平四年,谢安40岁。 公元383年,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前秦王苻坚欲一统中国,率领近百万军兵向南扑来。宰相谢安果断做出如下的安排: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也就是总司令;任命兖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谢琰为辅国将军,率兵8万,北上迎敌。 这支部队中,最高长官几乎尽为谢氏占有,人们非议众多。不过,谢安这样安排,并非完全为私,而是知人善任,就像谢玄所说“大丈夫率大军,入死地,不过是为国家社稷而已,岂为个人功名!” 果然,“谢家军”足智多谋,浴血拼杀,创下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淝水”一战,苻坚军队伤之七八,侥幸逃脱的士兵听到风声响、鹤长唳,便以为追兵赶到,惊慌逃窜。苻坚本人也身中流矢,回去后不久,前秦帝国即四分五裂。 这一战,不仅是谢安,而是谢氏家族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由此战功,谢安进封庐陵郡公,谢石封南康县公,谢玄封康乐县公,谢琰封望蔡县公。一门四公,对外镇守方镇,对内执掌朝权。可以说,东晋后期的江山安定,乃谢氏家族一手维持。当年的“王与马,共天下”,已昂然转换为——谢与马,共天下。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中华遗产杂志,祝你晚安,好梦香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