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苏轼系列第三期来啦~营销号写的历史能不能当真?乌台诗案为什么会发生?苏轼做错了什么?又是谁救了苏轼?
皇帝的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叛逆到底能引发怎样严重的问题?皇帝亲自主持政务到底是好是坏?
苏轼和苏辙仕途的转机出现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事情让他们再度被贬官?
兄弟两人夜雨对床的约定有没有实现?晚年的苏辙又将如何度过没有哥哥的余生?
敬请收听本系列最后一期节目,再次感谢谢阿曳太太对本系列的大力支持!
| 主播 |
招招 陈陈 尖尖
| Song List |
ESLEE,梁硕 SHEK,KANON - 夜雨
| BGM |
卢印 - 夜雨两相别
| 时间轴 |
00:00 欢迎收听三宅异声频道~
01:07 再次重复但依然有必要的免责声明
02:58 营销号里是怎么写乌台诗案的
05:23 乌台诗案的基本情况
05:52 “二狱卒就执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之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孔平仲《孔氏谈苑》
07:25 年号不同了,神宗也不同了
08:46 王安石二度罢相
10:07 裁判亲自下场的后果
14:31 要关爱皇帝的心理健康
15:18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
18:30 乌台诗案的审和判
21:35 “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苏轼《晓至巴河口迎子由》
22:11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苏颂《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
22:48 大理寺的判决和众人的求情
26:36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
28:31 来自神宗的惩罚
29:56 苏辙被贬官: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
31:34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34:16 黄州五年
39:40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40:01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苏轼《寒食雨二首》
41:54 “忆子少年时,肺喘疲坐卧。喊呀或终日,势若风雨过……神仙多历试,中路或坎坷。平生不尽器,痛饮知无奈……云何不自珍,醉病又一挫。”——苏轼《次韵子由病酒肺疾发》
43:18 “东轩正似虚空样,何处人家笼解盛。纵使盛来无处著,雪堂自有老师兄。”——苏辙《东轩长老二绝》
46:46 苏颂必须有排面
48:19 王苏和解
49:58 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高太皇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家兄弟起复
54:21 车盖亭诗案
57:53 要重视皇帝的教育问题
62:47 惠州三年
65:17 兄弟两的最后一面
66:25 儋州三年
68:19 哲宗驾崩,向太后选择端王继位
69:41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69:50 “万里生还……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复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72:21 朱刚:“综合来看,苏辙晚年记明日期的诗呈现了个体生命、日常生活展开的过程,也有一部分隐喻着当时的政局,还有的作品直接批判了有关政策。在他的主观上,是继承春秋的笔削之法来进行诗体的书写,现在看来也可以视为苏轼个体诗史的一种发展形态。苏辙一生都敬慕和追随兄长,在苏轼去世后,他非常孤独地坚持着苏轼的写作方式,这样的坚持长达十二年之久,使他拥有了一段非常特别的晚年生涯。他经历了苏轼未尝梦想的严酷而荒唐的时代,目睹了苏轼不曾看到的无数政治闹剧,体会着远远超过兄长的巨大的外在压力和漫长的内心孤独。这荒唐时代里孤独的理智,直面着日新月异的‘盛世’闹剧,在连绵不断的‘***’压力之下,曲折隐微而又深刻沉着地表达……”
80:05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岛边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苏轼《千秋岁·次韵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