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亲爱的安德烈》第30封信

6.《亲爱的安德烈》第30封信

2015-07-09    09'58''

主播: 书香宝贝亲子故事电台

1164 39

介绍:
编辑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 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通过此书,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叙述了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叙述了安德烈如何捍卫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如何从60年代的嬉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在叙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台湾队、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子的辈分关系。通过两种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磨合,增强了两代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收入该书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该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创作背景: 安德烈14岁的那一年,龙应台离开了欧洲的家,到了台北做公务员。这一呆就是三年半,龙应台跟"安安"的联系就是每天打电话,可电话打久了之后,就"变得无话可谈"。在2003年,龙应台恢复到个人的生活中,可等龙应台想要再去认识这个孩子的时候,安德烈已经18岁了,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她的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她觉得, 一个18岁的孩子跟母亲之间,和14岁的孩子是不同的。第一,他不愿意让你拥抱他;第二,他离你远远的;第三,你的出现让他很丢脸、尴尬;第四,他跟你不愿意在任何一个时间同时出现。所以龙应台就在想怎么样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人。当时龙应台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就这么下去,两个人最后渐行渐远;第二个选择就是,龙应台得做些事情来认识一个18岁的人。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她说:"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所以龙应台去找安德烈--她心里不抱任何的希望,没有任何的期待,她等着被他拒绝--但她还是找了他,问他愿不愿意跟她通过写信的方式,来重新认识彼此。但是她也把话讲到前头,因为龙应台知道如果是他们两个私人写信的话他写两天就没有了,龙应台告诉他说这可是个专栏,一月一次,非写不可,否则就开了天窗。当他说好的时候龙应台很意外,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说"好"了。这一写就是三年,后来成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