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前人评价很高。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有的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这首诗到底好在那里呢?
先看起句(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人登上高处,向上看‘风急天高’一幅秋日天高气爽,猎猎风急的生动画面跃然纸上。诗人接着写听到的猿猴的叫声。“猿啸哀”三字极其高妙 。一个“哀”字,把诗人的心情带了进来。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低处的江面。“渚清沙白”写从高处看江中沙洲的景色。被水刚刚漫过的沙洲水是清的,水面外的沙是白的,可见诗人的观察是非常细致准确的。接着是“鸟飞回”,把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引入画面,使之更加生动可观。首联在写法上对仗工整,兴起巧妙。首联在写法上对仗工整,兴起巧妙。如“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 真是天造地设,自然成对,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
承句(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继续写景,着力描绘秋天长江边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层林叠嶂、茫无边际的山峦,看到秋叶落下的景象。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写的恰到好处。接着诗人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写到‘不尽长江滚滚来’,真是神来之笔。承联在写法上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无边”对“不尽”,“落木”对“江”,“萧萧下”对“滚滚来”更加形象生动。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那‘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凄凉感受。
转句(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写尽秋景,转联则转入写情。
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看到眼前秋景,想到自己的一生,感慨而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把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写的真真切切,十分感人。此联在写法上对仗巧妙,入情入理。这里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写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刻了。
合句(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联接着写情,以对句而结束全篇 。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增,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加难以排遣。本来是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变成惹恨添悲,这种反比的手法,更增添了诗的感染力。
通看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承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转联表现感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增,因病断饮而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一来,就把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跃然纸上了。
此诗属于八句皆对偶,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而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zzy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