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给儿子的诗:要信任泥泞和泥泞里的路,携爱同行。读完泪奔
我们华夏民族身一直处在一个诗的国度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早在上古虞舜的时候,作为人们共情和交流的语言工具——诗歌诞生了,例如其时的代表作《卿云歌》。从那时起,诗歌经过近三千年的演化,成就了各种体裁和各种流派的诗人,为后来的人们留下了闪亮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偶尔有网友会问“在这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当下生活里,读诗有什么用途呢?”当然有。诗歌里的丰富精神内涵是维系人们生活、生存的支柱之一。它能帮助人们交流,认知,审美,提升人们的心灵层次,有很强大的人文教化作用。

孔子曾经劝他的儿子孔鲤要好好的学诗,这样可以更好的与别人交流。杜甫曾经在《宗武生日》一诗里教育他的儿子杜宗武,一定要熟读《文选》理论,以振家声:“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可见,写诗教子,是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最近找到当代诗人余秀华的一组诗《写给儿子》,不由得感慨古今的诗人们教子的方式为何如此相似呢。
一提到现代诗,有网友就说被一些所谓的诗人玩坏了,简直是“诗风日下”。当下诗坛的局面是令诗人们尴尬的,令部分读者嗤鼻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诗人的作品质量的优少劣多。即使是诗人们之间相互吹捧的那些作品,读起来也是无理无味如同嚼蜡,令人如在云里雾里。但有一类被边缘化的诗人们写的作品里,还是时时有动人心弦之处的。女诗人余秀华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接着读余秀华写给她孩子余紫桐的一组诗《写给儿子》。这一组诗包括四首小诗。白马君在前期文章里已经和诗友们读过前二首,接下来我们读其中的第3首、第4首。
第3首诗共有六行。孩子长到一定的岁数就要和父母分房而睡了,这样对孩子成长的好处很多,比如能让他们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给他们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们安静,独立思考问题。父母们尽量不干涉他们,而只要以言引导,做到言传身教即可。余秀华是深谙其理的:“你有自己的房间了 / 有窗向南,有阳光进来”。

这样的诗句在平和中蕴含着一颗柔语款款的母亲之心。其中有对儿子成长的喜悦,对儿子满满的祈福,对儿子拥有独立空间的默许及庆祝。由此我们能体会到作为母亲的诗人和普通人一样在慈爱地教化孩子,以融融温情,如脉脉春晖。
儿子,你无论如何要学会写诗。这行诗是余秀华对孩子的硬性要求。这一句也是令白马君感慨古今诗人为何喜欢让孩子承业于家传诗学的缘由。
余秀华在她的作品里曾经写过她自已也不知道诗歌是什么。只觉得它是诗人情绪的跳跃、沉潜;是诗人心灵召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态降临;是一位歌者在摇摇晃晃的人间摇摇晃地走路时,它就被当作歌者的一根拐杖。说得庄重一点,它更像一场法事,一个人一边请神一边跳舞。
诗歌的作用对余秀华来说是一种宽泛的营养剂,强心剂。她以诗歌作为能倾诉心间喜怒哀乐的对象,并在其中展示或隐藏自己。她以诗为梦,以身为蝶,以情感为花,在梦与花间结茧后又化蝶,穿插其间,徜徉恣肆。在诗歌里是无人能劝阻她的,并且在其间炼就了她强大的精神支柱,甚至能以诗歌养活了一家人实现了自给自足。由此不难看出余秀华劝儿子学会写诗的苦衷。

接着诗人希望孩子能开始写日记,她是如此的尊重孩子:“我希望你的秘密塞满每一个角落,只被你一个人分享”。难得的宽容,而不是事无巨细地为孩子操心,在孩子的方方面面上都想插上一手。让孩子保留点秘密,是一位母亲更宽厚的爱:“儿子,从今天开始写日记吧 / 用海一样颜色的日记本,用天空色的笔墨”。
海之湛蓝,天之晶蓝。二者似乎都透着母爱的深邃与宽广。这里的诗意之美,境界之妙,总能展示出女诗人由于天生感性而富含诗意的独到之处,也是一种独有的魅力。

第4首诗也分六行。第一行写诗人对上学的儿子的思念:“儿子,我想你的时候会开出花朵”。作为母亲,特别是在我们母凭子贵的传统思想里,哪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宝贝儿子呢?一个人想儿子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露出慈爱的笑脸,不正是如花绽放么?
“操场上的晴朗盛的下你青春的笑脸。”这体现出一位母亲对孩子放手让他快乐自由成长的态度。放不开手,如何让他们长大?余秀华深明此理呵,她对儿子更是充满了信心。

接下来的四行诗是作为母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是最让人感动的金句:“同样的,我们要信任夜晚 / 信任泥泞和泥泞里的道路 / 不要说一定要走到哪里 / 一定要说爱会跟随行走,不会丢”。这几行诗能让孩子满怀爱心,深受鼓舞。无论身在什么时候、在多么难的困境里他们都会信心满满,携爱前行。

纵观余秀华这组诗,朴素的语言文字里盛放得最多的就是母爱,一次次地像春燕呢喃着在每首诗里以反复的手法呼唤儿子循心而为,崇尚自立。她或化哲理于诗句,或蕴母爱于字里行间,或对儿子循循善诱,鼓励有加,总能化谆谆教诲于诗行中。
诗人并没用太多的修辞手法,其高明之处在于对诗歌语言的娴熟剪裁十分得当,决无废话;合理地运用诗歌技巧而不滥用,真情自然流露而不做作。总体上非常圆满地表达出一位深谙人性、宽豁大度的母亲的䜭智教子之道。虽然有时“的”、“地”、“得”等助词使用混淆,但瑕不掩瑜,这还真是一组十分难得的佳作。
余秀华这组家教诗还能入各位诗友的法眼么?欢迎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