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讲史】清朝科举考试改卷的乌龙事

【老刘讲史】清朝科举考试改卷的乌龙事

2016-05-24    02'40''

主播: FM1930070

417 5

介绍:
据晚清高级官吏何德刚所著的《春明梦录》记载,清朝的科举考试改卷也是乌龙百出,让人哭笑不得。晚清时期的一位中堂级别的总考官,人称“宝师”,她也懒得阅卷,他有一个原则:只看诗,不看文,理由是:诗写得好,文章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某一年殿试,改卷老师都是朝廷大官吏: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这个级别的考生,水平相差不大,谁排第一谁排第二,都不能说明水平问题。吏部尚书改卷在前,他取了一名考生为状元;户部尚书改卷稍后,他也看中了一位考生的文字,也要取其为状元。按照当时的惯例,谁定状元也有个先后区别,一般谁先说就听谁的。偏偏户部尚书犯牛劲了,两个尚书在改卷现场吵起来。 闹了好几天,大家于是坐下来协商开会,最后还是达成了协议,以户部尚书看中的考生为状元,然而有一个技术障碍必须得跨越:吏部尚书定好的状元的大名已经贴在墙壁上,要揭下来是不太容易了,有点技术要求。大家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位尚书大人挺身而出,一拍胸脯说:“包在我身上”。走到墙壁边,从袖子里拿出一把小刮刀,哗哗哗,果然是小李刀法,将原来的名字刮掉了,“乃袖出刮刀改之”。 光绪三年,即1877年,何德刚参加了进士会试,有一位被他称为“昭兄”的和他同场考试。在考写诗的那一场上,这位“昭兄”居然把“痕”错写成“浪”,当时心里疑惑了一下,觉得一改就把试卷弄脏来,于是交卷。之后心里懊丧得不得了,认为自己此番必定落榜。结果呢,竟然高中了,高兴之余,他还是不太放心,因为考卷改出来之后,还有复审,当时叫“磨勘”,就是说试卷要再校对一遍。“昭兄”悲观地认为自己可能还要补考:“补殿”。出人意料地是,居然还是通过了复审校对这一关,高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