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
孔明
人到中年,走路不是了走路,而是锻炼,想一想,悲从中来。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挣脱了娘怀,学会了走路,却记得能跑会走后,喜欢了模仿大人的阔步,喜欢了广阔天地里的追逐,喜欢了玩伴之间的赛跑,喜欢了花前月下的散步。走路如同呼吸,每日都在挪动着身子,却没有走路的意识。羡慕的是坐在马车上比走还快真好,羡慕的是骑了自行车兜风真好,羡慕了不用走路真好。在很长的时间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总是计算着如何走捷径,计较着如何不走路、少走路,至少不走弯路。譬如上下班,能骑自行车,便不坐公交车,因为公交车的站点是固定的,上车、下车总有一段路要走。
我上班的最初几年,租屋比较远,常恨上下班不方便,羡慕着步行上班族。1998年,搬到了安远门外,与单位有走10分钟路的距离,喜出望外,发誓要甩了自行车,走路兼锻炼。起先,步行的同事成群结队,有说有笑。一个月后,走路上班的越来越少。半年后,走路的只剩三五人了,这三五人里就有我。我是真感觉到走路好,一个人优哉游哉。嫌10分钟的路短,就沿了环城北路西走,到尚武门绕回来,走环城公园,走过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感觉都有了。随身带一个数码相机,花草芳树,甚至行人,是风景就按快门,一年复一年,竟积累了不少的岁月相册。
2009年冬,我搬家到二环北路的边上,走路上班,若走马路,到单位须50分钟;若绕道穿越大明宫遗址公园,须70分钟。和刚搬到安远门外时一样,男女同事都嚷嚷,人到中年该锻炼了,不约而同地扬言要走路上班。起先,走路的同事还真不少,走慢了,就有同事追上来;走快了,总有同事被赶上了。冬去春来,夏尽秋至,走的人又所剩无几了。走的理由只有一条:锻炼!不走的理由却五花八门:天热了,天冷了,天下雨雪了,天起风尘了,天太干燥了,等等,不是不想走了,是天不让走了;头疼了,腿疼了,眼睛疼了,甚至牙疼了,都成不走的理由了;事多了,人忙了,身子懒了,不想走了,遇着顺车就上了,等等等等,不走就不走了吧!我呢,就是个走,走成了常态,不走反而不自在。不知不觉,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走过来了。总有人问:“最近还走吗?”或者遇见我,一脸惊讶:“走来的?”多半啧啧:“你厉害!”也有人不以为然:“又不是没车,何苦?”起先,我是喜欢解释走路好处多的,渐渐的没了解释的兴趣,谁向我竖起大拇指,我反而觉得别扭。不就是走路吗?可事实上,我知道,我走路我已经是另类了。
每日能走在大唐的遗址上,应该说幸运之至。看着太阳升起来,看着太阳落下去;看着花的开落、草的荣枯、树叶的绿黄,真有了“天地转,光阴迫”的感觉。似乎是周而复始,其实是去而不返;似乎是走马观花,其实是人在旅途。一个人走,可以是悠闲地散步,也可以是豪迈地阔步。可以左顾右盼,领略沿途的风景人物;也可以目不斜视,想着自己的心思,或者构思自己的诗文。走着,走着,常常就走出灵感。人生在世,一些事非做不可,譬如吃喝拉撒睡。人长个嘴是吃、说来了,人长个腿就是走路来了。怪在行走如常的时候,多半的人喜欢以车代步;半身不遂的时候,百分之百的人羡慕了走路。我有个朋友,做着一个单位的领导,家住在马路的对面,上下班却要车接送,他的理由是当官就该摆谱,专车不用白不用。这位朋友退休后改骑自行车了,有同事打趣他:“你不是不会骑自行车吗?”我的朋友自嘲:“我这是锻炼身体呢!”真正的锻炼应该是走路,他却坐轮椅了,往后想走路,只有白日做梦了。
动物四蹄走,与锻炼无关。人呢?人是高级动物,走路怎么就成锻炼了呢?
(原载《民情与信访》2012年第3期,为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