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随笔《屈原 一个惊叹号》蓝总播音

孔明随笔《屈原 一个惊叹号》蓝总播音

2017-05-31    11'49''

主播: 播音蓝总

26 1

介绍:
张孔明,笔名孔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人。著名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说爱》《谈情》《红炉白雪》《当下最美》及点评本《贾平凹妙语》等作品。供职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部,责编有《全唐五代诗》《贾平凹文集》《杜鹏程文集》《陕西文学60年作品选》等图书。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 屈原:一个惊叹号! 孔明 自从端午节成了法定节日后,一个伟大的名字才被唤起集体的记忆。此前,他更多地活在历史教科书和文学读本里。 我不想纠缠那些民间的、演绎的传说,我觉得再生动的传说也只是个传说。面对端午节,我想起了一个问题:端午节与屈原究竟有什么意义? 战国时代,中国还不能说是中国,至少不能说等于中国。屈原是楚国人,无限忠于楚怀王,竭力主张美政抗秦,却遭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灭楚,屈原绝望,投身汨罗江。57年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今日的中国。屈原不是为中国统一献身的,却被秦以后的中国人所神化,这是个谜。换句话说,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爱的是楚国,却成了中国的爱国主义标杆。作为楚国贵族,屈原爱楚国,无可厚非。就当时的文明程度而言,秦之灭楚,就是落后战胜文明。楚国的文明,自有楚辞为证。屈原的绝望,可能就在这里。 屈原不死,屈原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可很少有人反思过屈原殉楚,何以其意义超越了楚?屈原肯定也没有想到,他殉国的历史悲剧在其后的中国不断上演。今天有一种说法:落后就要挨打。可中国自秦统一后,一直文明,却一直挨打,挨“落后”的打。秦短命,不说。汉王朝甫一建立,就发生了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差点做了匈奴人的阶下囚。其后,即使汉武帝穷兵黩武,边患也只是受到遏制,并未彻底根除。中国自汉代强大,却也自汉代有了和亲政策,即以女子换和平。我不知道这算什么,是应该引以为耻,还是应该引以为荣? “五胡乱华”近百年,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野蛮征服文明,文明任人宰割,这是个范例。其后,所谓北魏统一北方,实际上是鲜卑人统治汉人。隋唐统一中国,汉民族扬眉吐气,但这时候的汉民族身上,多半留有少数民族的血液。隋唐王朝的根底,发端于西魏八大柱国,无论杨氏,还是李氏,都与少数民族有血统的联系。唐王朝是中国的鼎盛时期,但也饱受着落后民族的侵扰。唐和汉一样,或者说和汉一脉相承,也是祭“和亲”的法宝,拿女子做文章,著名的和亲女子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但女子能换来眼前和平,换不来永久和平。偏偏是唐鼎盛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祸首安禄山就是个“胡儿”。 唐王朝差点被葬送,其后国运不振,走下坡路,一直到被朱全忠篡位,出现了所谓五代十一国。五代:梁、唐、晋、汉、周。唐王朝已是个空架子,取而代之的五代也只能是个空架子,无国力可言。与此同时,契丹人已经崛起,成立了辽国。辽皇帝耶律德光把石敬瑭扶上后晋皇帝宝座,取代后唐。石敬瑭知恩图报,尊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成了名副其实的“儿皇帝”。柏杨说:“石敬瑭在历史上留下使中国人最难堪的一页。但差可告慰的,他是沙陀人,不是汉人。”沙陀人做了中国人的皇帝,这还“差可告慰”?不可思议!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有宋一代,文明是领先世界的,却惹不起西夏和辽,只好岁贡银和绸缎。当时的欧洲人把契丹称为“震旦”,以为“震旦”就是中国。岂不知真正的中国叫宋,不叫辽。金灭辽后,窥视宋。宋当然也不是对手,两个皇帝被囚禁大漠。宋王朝被迫南迁,“直把杭州作汴州”,唉!岳飞精忠报国,和屈原是一个心思,却被“莫须有”杀害了,唉!蒙古人铁骑横扫北国,建立元朝,进而南下,宋亡。元王朝成了中国的王朝,蒙古人也就做了中国人的皇帝,而土著的中国人被降为三等人和四等人。幸而元王朝短命,明太祖朱元璋恢复了汉人的尊严,使汉人又做了中国的皇帝。但有明一代,北边的少数民族仍很强悍,一个例证是瓦拉人策动土木堡之变,竟然生擒明英宗朱祁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王朝的耻辱。 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并不是个糊涂皇帝,却回天乏力,众叛亲离,走投无路,吊死煤山,算是殉国。明将吴三桂开门揖盗,清兵就像洪水一样不可阻挡。至此,满人又做了中国人的皇帝,一做就是268年。自然了,不论是满人、藏人、蒙古人,还是汉人,都成了清人,也就都成了中国人。到19世纪中叶,“少数民族”又打了进来。这一次不同的是人家船坚炮利,所谓西方文明被武力输进中国。另一个一衣带水的民族更是蛇心吞象,结果就无须我赘述了。 回顾这一段历史,不能不使人奇怪,汉民族不断“亡国”,何以没有出现像屈原那样影响深远的爱国者呢?殉国的仁人志士肯定大有人在,但被一个国家用一个节日纪念的唯楚国诗人屈原。我说屈原是个惊叹号,理由即在此。当今天的中国人过端午节的时候,是否琢磨过此中的应有之义? (原载《渤海早报》2015年6月29日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