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所谓教育的时机要把握,就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要完成哪些必要的教育,是有相当固定性的,这叫“教育的关键期”,错过关键期,将一生后悔。如果后悔了能立即改善,还没有关系。但如果后悔而来不及呢?那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教育的时机是教育的第一大关键。至于教育的内容,也是越恰当越好,该教他深度内容的时候就教深度的内容,该教他浅度内容的时候就教他浅度内容。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就是记忆力和理解力,这两大能力和两大时机相配合;十三岁之前,理解力是比较弱的,但记忆力却是比较强的,十三岁之后,相反。我们可以方便地说,十三岁之前是吸收的、酝酿的年龄,十三岁之后是理解的、表现的年龄。该吸收的时候要多给他吸收,该理解的时候才引导他理解,这不是很顺理成章吗?至于教学的方法,就是该怎么教就怎么教。用最自然的、合乎人性的方法:他能吸收就给他吸收,他不能了解就不必要求他了解。什么叫吸收?就是让他多接触、多输入。其实就是多背诵,作为一生的储藏,先给他一座宝藏,将来任凭他去开发一生。我们现在都教育就是没有给他一生才华智慧的基础,所以长大后智慧短浅,才华有限。
4. 我们用有深度意义的教材,并不一定能培养出有深度的人才,但是不用有深度意义的教材,一定培养不出有深度的人才。
5. “儿童读经”所谓顾名思义,看到这个名称就了解它的意义。这四个字就把儿童读经教育的基本意义都展现出来了。“儿童”就是时机问题,“经”就是教材问题,“读”就是教法问题。所以在儿童时期,以诵读的方法,教他经典的内容,即,在人生学习的最黄金时期,以最自然简洁的方法,教他最高明深刻的教材,使他成为最完整最优秀的人才。这叫做“儿童读经”。
6. 孩子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他记忆的胃口无限大,正是你填很多东西的时候,那天什么东西?如果填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对他生命是没有帮助的,既然要填了,就填最丰富的,最有营养的东西,这就是经典了。读经的教育,是要他把经典文章反复接触、熟悉乃至于滚瓜烂熟到背诵,让圣人之教与他的血液融为一体,周流他的全身,成为一生学问的根基。不死背就没有活用,唯有死背了,在人生历程中,遇到恰当的时机,才能拿出来活用。死背不是目的,但它是基础。我奉劝,有孩子的父母,孩子该死背的时候就要让他死背,以免他遗憾终生。
7. 读经是一定要做的,德行也必定要教的。教读经,即有读经本身的成效了,而我们发现,读经的孩子,比较容易开发他的德行,所以,读经教育有双重的效果。本来德行是不能用特定的方式教导出来特定的行为的,它最好的方式是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而读经所接触的是文化的智慧,促进了生命的潜移默化,称为“教养”。德行不用特别教,也不用特别强调。如果你设计一套教德行的方法出来,要求孩子照着做,那往往是德行的败坏,因为按照一定规矩来实践德行,这就不是真德行,真德行是要从内在心性中发出来的,那是需要从长时间的熏陶中慢慢长进的。
8. 用人,最重要的就是看他的才华,看他的品德。政府不可以那么“势利眼”。但另一方面,家长既然知道多元化是时代的趋势,十年二十年之后更是多元化了,等你的孩子长大,他们面对的社会,是非常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时代,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所有家长和学生都应该坚信,将来受欢迎的重要条件,是品德和才华,而不是分数和学历。如果家长都看破了分数和学历,那体制的分数和学历就不能约束人了。所以当前被学历文凭绑住手脚的人,是活该的,是自己甘愿的,不可以怪罪体制和社会,只能怪罪自己错会了教育,错会了人才的意思。现在就是大家都不反省,所以这制度就死了,已经死了几十年还是死的,家长就往前冲,明知道是死胡同还拼命的往前冲,所以这个问题渐渐浮现出來,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不停下来反省一下呢?一反省,问题马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