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思念(4)
作者:成茂林
父母70多岁以后,我把他们接进市里,兄妹五人争相照顾,二老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舒适老年生活。按理,这样的结局乡人羡慕,也是他们最初的向往。但他俩却住着不安心,总想回老家看看。村里建校捐款、修桥补路、改造拆迁,只要是打来电话,他们都要闹着回。尤其是母亲,特别热心村里的事。谁家需要帮忙了,一叫就回;听说哪家要办婚丧大事了,非上了礼才放心;就连村里举办“春节晚会”过“重阳节”这类事,她都要回去图个热闹,揣度着和几个70多岁的老姐妹登台表演。在同代人的交往中,她的大方是出了名的。宁愿自己省着点,也不愿亏欠谁的人情。真遇到有困难的乡亲邻里,她还要悄悄给人家塞上一百元钱表示表示。上世纪80年代初,刚恢复集镇古庙会。邻村要到镇里表演古装故事“耍旱船”,母亲被邀去指导。她在那里帮人家做了半月古戏装,临走时那个村非要给她点报酬不可。她推让再三,就是不收,说:“乡里乡亲谁能离得了谁?”村里遗留的几座明清古庙,座座都有她上的香火,哪次庙宇修缮都有她捐的善款。直到去逝后,她装寿衣的箱子里还压着没来得及给观音堂送出的锦绣幔帐。三妹说,母亲在病中稍微清醒时,还提起这件事,嘱托我们一定抽空帮她送去。有次捐款后要刻公德碑,她一下捐了两份,想让刻上她和父亲两个人的名字。我听说了劝母亲:“就刻父亲一个吧?别坏规矩。”母亲想不通,但最终只好同意。妹妹们都说,倔犟的母亲最听我。我想,这大概与她对我这个独生儿子的溺爱有关。或许她也喜欢我仿她认“死理”的秉性。这样的秉性,工作中吃了不少亏,但从长远来看,还是不吃亏的。
人生难免遗憾。父亲患的是喷门癌,84岁去世前,平静地给我留下了几句话:“我这一生孩子媳妇孙子孙媳都不错,走了也满意了。现在想起来,后悔的是能吃时舍不得吃,现在舍得吃了吃不下。你母亲这腿一骨折,你照顾俩老人很累,我先走吧!”中午说了,晚上他就悄悄离去。母亲87岁去世,也是晚上,但一句话也没说。因为她患病时我在外地出差,赶回来时已处昏迷状态。当然,这不等于她没遗憾。此时让我想起她病前一个情节: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看电视剧很投入。这时母亲突然叫着我的名字,指着荧屏上一个似曾相识的字问我怎么读。我当时没当回事,随意说:“好好看电视吧,80多岁了还认字?”她听了半天没吭声,好一会儿才自言自语:“你们小,有文化。我这辈子最后悔的是没上过学。”这大概就是母亲的遗憾!是母亲不愿意上学吗?是我天生就有文化吗?我想,此时母亲的心里,一定会怪小时候家穷没上过学,一定会怪那时候社会不平等,当然也会怪作为孩子的我对母亲的不理解。如今想来,我很愧疚,可惜这样的愧疚永远也没有弥补的可能了。
愧疚和自责中,母亲油灯下那个劳碌的形象又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她慈祥地笑着,原谅了我,像在世时儿子每次出错时一样。我落泪了。
清明滴滴雨,儿女声声泪。愿这焚烧着如蝴蝶般翻飞的纸钱,随着袅袅升腾的香烟,给九泉之下的母亲带去我们清明的思念。
《清明的思念》分四次播发完毕,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