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中期,敦煌屡遭侵袭,不得不内徙其民,闭关绝贡。
正统十一年,敦煌守卫一千二百三十余人内迁张掖,沙州卫从此名存实亡。
正德十一年,敦煌降附于吐鲁番。
嘉靖三年,首次封闭嘉峪关,敦煌顿失依靠。
嘉靖十八年,嘉峪关再次封闭,丝绸之路生机渐灭。千年文明交汇之处的敦煌,依然存在于明朝的版图上,然而,仅仅只是记录。
世居敦煌的农民,被迫离开耕耘的土地,痛不欲生;
镇守卫所的将士,无奈放弃戍守的岗楼,忍辱含悲;
虔诚敬奉的僧侣,忍痛拜别千年的营造,禅心飘零。
不断回望的双目,泪眼模糊,看不到昔日喧嚣热闹的敦煌。
嘉靖年间,由皇室画师绘制的《丝绸之路山水地图》,画工精湛,视野辽阔。东起嘉峪关,由敦煌经撒马尔罕,西至天方城,绵延万里,横跨东西。也许这是对丝路荣光的最后记载,但从此后,敦煌便彻底被阻隔于关外,变为绢画上的寥寥笔墨。
孤城遥望玉门关,横越几万里的长风,再也吹不开嘉峪关紧闭的城门。
唱尽阳关无限叠,同饮于渭城的故人,再也无法和歌而行赴任安西。
敦煌也曾车马如龙,胡汉交融。上元夜,燃灯会,舞席歌筵,火树银花,大启千灯之夜,盛极一时。然而岁月终有起伏,时光未曾因繁华稍作停歇,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逐渐黯淡了河西走廊的荣光。一百五十二年后,煊赫一时的大唐分崩离析,敦煌就此在历史的风雨中飘摇。
平乱世,赵宋定鼎中原,只恨金瓯殇阙,阻不住燕云铁骑。从开封到应天,再到临安,宋人一路南迁,他们的目光,渐从陆上投向了大海。蔚蓝的海水,淹没了金黄的沙漠,曾经商旅相继,驼铃相闻的河西走廊,到此时,长烟落日孤城闭。
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盛情赞美了张掖的睡佛,却没有只字片语描述敦煌的石窟。关于敦煌,马可波罗的游记里写道:“它隶属于大汗的统治,是唐古多省的一部分……”
敦煌的荒废,不仅仅是一城一地的没落,而是这条东西文明枢纽要道的凋零。丝绸之路回退到荒凉的远古,听不见声声驼铃,看不见车马交错。莫高窟、西千佛、榆林窟,尘埃满面,两鬓如霜,依然坚韧的伫立在河西走廊上,等待下一缕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