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遭遇“刺杀未遂”事件后,一张特朗普脸部沾血、在美国国旗下高举拳头的新闻摄影被广泛传播,并被其竞选团队迅速转化为“天选之子”叙事;民主党一方,拜登在更早些时候的电视辩论中表现不佳,这也被认为是其退选的关键诱因。近日发生的不少“媒介事件”,都为美国大选增添了戏剧化波动。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社交媒体时代,通过媒介宣传自己的政绩和观点、取得民众的了解与信任,一直都是竞选活动的重要部分;政治家的媒介形象与媒介素养,也早已变成候选人政治才能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伴随特朗普遇刺和拜登退选,假新闻与阴谋论也充斥着社交媒体空间。在摄影记者的照片中享受着“媒介光晕”的特朗普,事后仍不放过每一次攻击媒体的机会。削弱传统媒体的认识论权威,为何成为“特朗普主义”议程中的关键一环?新闻衰落、媒体极化又会给美国选举政治带来怎样的挑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邓建国,我们将从特朗普遇刺后的“人生照片”聊起,谈谈美国政治与媒体的关系。
——本期嘉宾——
邓建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4:46 传媒人的第一反应:一张“过于完美”的照片
05:47英雄、圣徒与肉身:一张集体创作的“神图”中的政治信息
13:08迷雾中的林肯遇刺与“全息版”特朗普遇刺:媒介饱和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
16:38从城邦到联邦:媒介决定民选的“范围”
18:50罗斯福、肯尼迪到特朗普:媒介变化,适者生存
25:35 媒体是“人民公敌”?特朗普为何持续攻击机构性媒体
28:37从地方走向全球的市场化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构建
34:30 从对同一张照片的呈现看美国的媒体极化
39:20 “决定性瞬间”的悖论:用经验判断靠近“决定性”
43:26 传统媒体“回光返照”?摄影记者的高光时刻与卖断货的《乡下人的悲歌》
——关键概念、作品、任务及拓展阅读——
l Media savviness:“媒介悟性”,指对媒介的理解和敏锐的判断能力,经常用于描述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理解和熟练运用。
l《舆论》:沃尔特·李普曼著,常江/肖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l《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施蒂格·夏瓦著,刘君/李鑫/漆俊邑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l《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l Facebook“数据门事件”:2018年,“剑桥分析”公司被曝通过一款App违规获取约5000万Facebook用户及其好友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为政治竞选活动服务。
l《发掘新闻》:迈克尔·舒德森著,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l “决定性瞬间”: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于1952年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即在某一特定时刻,用极短的时间将构图、光线、事件等因素有机结合,抓拍事物的表象和内涵,使其成为永恒。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混剪素材来自: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1960年9月26日美国第一场电视直播的总统辩论尼克松对阵肯尼迪
2016年9月26日总统辩论特朗普对阵希拉里
片尾音乐:VenusInFurs- The Velvet Underground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 制作:周天悦
后期:Hz、周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