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文武之道 有文有武才是道
博文发表时间:2018-04-26
博文作者:卢芳芳
博文朗读:唐小玲
文武之道
身快心慢
动如脱兔
静如处子
武之学
“一堂讲课,看似简单的知识,却蕴含着大智慧”。这就是我听完郑老师刚给颐和全体师生讲的这堂课的感受。初听时还有些似懂非懂,因为这堂课的内容是第一次听郑老师讲,他也是第一次把这个放在心底很久的知识讲给我们听。
重新整理笔记,才好象抓到了一丝脉络,好象有点明白了,为什么郑老师会说,“ 文武之道,有文有武才是道 ,文武是一体的 ”,“文修一颗心,武修一颗心,修的都是同一颗赤子之心 ”。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郑老师会说,“ 颐和又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
是的,颐和因为一对大师的到来,将会上一个新台阶。这两位大师就是陈氏太极的亲传弟子杨老师夫妇(吴极老师说,他俩的水平高出他很多很多哦)。他们最初是听吴极老师说起颐和,对颐和产生了好奇,所以来看看的,结果看着看着,就很快决定把家搬到了这里,现在成为了颐和的两大志愿者。
最初,我对武术的印象,也仅仅是以为它能强身健体而已。对习武之人的印象,也大多如武侠片中演的那样,很多武人都是有勇无谋,喜逞匹夫之勇的人。而今天听郑老师讲什么是武术,为什么颐和要将自然农耕、武术运动这些在天地间、在规律上“ 动 ”的文化作为学校的立足之本。我才感觉到武术不仅仅是学套拳法这么简单,武术是一门不简单的文化,它也承载着“ 道 ”。
真正的武术,真正的得武之大境者,必是能与天地为一体之人,必是能与自然相连之人,也必是一位真正的文人。文与武殊途同归。
而也如郑老师所说的那样,孩子一出生时都有一颗心,他们对这个世界天生就有好奇心、探索心、开创心。如果我们的教育能让孩子们在规律上、在道上“动”起来的话,孩子一定是身动心静、身快心慢的,最终学啥做啥都是能越来越好、有所成就的。而如果不在道上动,没在天地之间动,而是乱“ 动 ”,就会越动越完蛋,越动越觉得自己不行,想学学不好,想静静不了,最终内在软了弱了,也就立不起来了。
郑老师把真正的武之学告诉了我们,他说,颐和学校对武术要求非常高,没有高人指点的武术,也许就是乱“动”。而这次杨老师夫妇的到来,会让颐和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因为我们的孩子真的很需要在高人的指点下从符合道的 “ 动 ” 中找到 “心、气、力”,找到一颗赤子之心,找到勇气与力量,去感受天地,在阴阳中转换。最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对于杨老师,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谦和,他说:“我是一个练武的,关于练武,我觉得不是这么简单,武可能是文化,可能是人怎么活着,怎么活得更好,以及怎样去理解万事万物的至理。这是我到这儿来最有感受的地方,因为我们发现在颐和有这么一群人,是值得我敬佩的,那就是你们这群孩子。所以我来了后就毫不犹豫地决定:把家搬到这儿来。我不只是喜欢这个地方的山,喜欢这个地方的水,我更喜欢这个地方的人,所以我希望把我会的东西传授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收获一点点进步,那么我就非常高兴了。
而师母----严老师,是个硕士生,学文学得好,学武也学得好,她是武当剑高手哦,真正的文武双全。她说:“ 我们上次来到颐和后,感触最深的是大家亲如一家,氛围特别的好,所以我们就把家搬到这里,其他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我们来日方长,希望我们每一位颐和人,将来都能成为文武兼备、文武双全的国之栋梁。”
吴极老师说:“ 他们强我太多了,我和他们“搭手”,都无法近身”。(哇,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以气运身的护体神功?)我想:不管有没有这么神,也一定比我们认为的神。
郑老师从“无法无天”“自作自受”两个词引出了“ 任性 ”这两个字,再从任性这两个字讲到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人生的三个问题,再从这三个问题中讲到了“心气力行动”这五个字,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一个人如何在“道”上去行动,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下面是孩子们写的感受:
sy说:今天郑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有趣的课,把颐和又提高了一个台阶。首先欢迎杨老师和严老师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被颐和吸引,颐和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地方。
郑老师第一次以文讲武,文武是一体的概念,让我耳目一新。习武之人到达一定的境界之后就领悟了文,颐和注重体能和武术是想让我们明白不能仅做文人,武也很重要。传统学校连人都不会教,更不必说是文人还是武人了。
jw说:郑老师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到“健”字,就是按照规律办事,就是遵循自然的准则。
人活着要有 “心、气、力、行、动” 这个字。心即赤子之心;气即勇气,气节。(现在的我们,慢慢地失去了尝试的勇气,慢慢地失去了直面困难的勇气)力即力量,就是战胜自己后的感受;行即信心,自信,有了自信才会去做;动,就是身快而心慢,动起来,不要死气沉沉,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处在青春年华。
听到这里,我真的很有感触,我之前就自诩‘老年人’,不想动,每天养生。在成长营走独木桥时,就因为害怕而不敢向前,郑老师让我喊着“啊——”向前,结果我很快就通过了,郑老师让我把对生活的热情喊出来,我就是太“静”了,要“动”一点。
这次郑老师给我们上课真的又让我收获很多,颐和也上了一个台阶,真的很开心。
ry说:郑委老师说人活着要想三个问题:1、活着的意义 2、活着的标准 3、行为的准则。如果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不是一个真正人。
我觉得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现在很多的中国人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完全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我当时也在问自己。就像后来郑老师所说,这些就是颐和学生宣言和校训,我更加坚定自己所学习的东西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