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人:康雪茹
题目:《【强烈推荐】放下追求“更好”,便能看见每一个人的“好”|“我是谁”系列(四)》
发表日期:2019年3月9日
作者:李菁京
前言
强烈推荐爱相伴指导老师菁京老师的文章,她以自我的感受更深入地看见了自己是谁。郑委老师说,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我是谁”的过程。在不断探索中,“成为谁”真的不重要,因为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时机,就会焕发出相应的状态,只要你去看见“自己是谁”就好了。就如,孩子一出生并不知道自己一岁会走路,二岁会说话,七岁会上学……但是到了那个时机,他自然而然就会。
郑委老师还说,“我是谁”不是一个结论,不能盖棺定论。十年前的你和今年的你不一样,十年后的你和现在的你也不同;所以,这是一次一次的探索,通过格物,通过清垃圾去探索光明,在你每个念头里探索越来越好的自己,直至死的那天。就如他自己一样,他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生命,像一节节破土而出的竹子。他说,他的生命成长依然持续,所以他过得越来越年轻。
菁京老师的这篇文章虽长,可大家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品味,定会给你巨大的帮助。菁京老师细致地探索自己的过程,何尝不是你探索自己的过程呢!
“我是谁”系列
放下追求“更好”
便能看见每一个人的“好”
李菁京
在没遇见郑委老师前,我对自己还比较满意;遇见了郑委老师后,我发现我的精神世界可以过得更好。于是,我又重新启航,踏上了追求“更好”的征程。六年来我执着于自己的成长,但在个案研修营的课堂上,才发现我只关注要“成为谁”,关注“成为谁”的梯子在哪里,关注怎么爬“梯子”,而很少去看看“我是谁”。
我一直在探索我和女儿聪聪的关系,总觉得我们无法更亲密。课后我去约见了同学小锦,她是聪聪最喜欢的小姨,聪聪和小姨夫妻俩都很亲热,无话不谈,而和我们在一起,聪聪却没能自由畅谈。
这次我终于看见了原因:因为我总是想让她“成为谁”,而不懂得去看见“她是谁”。
小锦告诉我,聪聪说妈妈对她做的事从来没有像小姨那样由衷地夸奖她,每次妈妈只是“嗯”一声。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聪聪的感受——她没感受到妈妈对她一言一行由衷地骄傲,而在小姨家聪聪非常享受这种温暖的爱。
“由衷”两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心没到,嘴上说的话再好听都没有热度,眼神里也不会有光芒。而这种眼神的发光在小锦眼里时时闪现,这种由衷的喜爱在小锦的话语中喷薄而出,而我装都装不出来。
不是聪聪不够好。往回看“我是谁”,我才看见了真相:我是个一直都对自己不够满意的人,一直都在追求“更好”,我对自己都没有“由衷”的满意过,我怎么可能对聪聪有“由衷”的赞赏呢!
学了爱与幸福之后,我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很大,有很多人比我更温暖有爱,更无我利他。不知道从何时起,每当看到别人好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会有羞愧感,觉得自己怎么没能像TA一样。这种身体上本能的反应往往没有到感受层面,直接就化为了“努力”,而我忽略了本能反应背后的真相是——“对自己的否定”,这种垃圾就开始一点点地堆积起来。
本来聪聪是个积极阳光的孩子,但看到颐和的孩子们,我潜意识中对聪聪有了更多的期待。所以,我就一心希望聪聪“成为谁”,对她没做到的地方就会产生恐惧,总想去解决问题,去寻找方法让她“成为谁”,而没看见“自己是谁”。今天才看到这样的模式伤害着自己很多年,现在又在伤害聪聪。
郑委老师说“回头是岸”。两年前我问郑委老师:“为什么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内心渴望认同,但听到别人夸我时,我却感到不自在?这是谦虚吗?”郑委老师让我喊“我不够好,你们还爱我吗?” 一句话让我喊得泪奔,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我是谁”。只要我跟别人分享这句话时,都会止不住地掉眼泪,一次次触碰那个“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自己。在成长营中,我又看到自己把别人的夸奖当燃油,去努力成功,然后再带着被认同的喜悦,一次次踏上下一个努力的征程,这样循环了四十多年,我终于看见了。
我不够好,你们还爱我吗?
经过一年的修行,我以为已经过了这一关。可前几个月,我再一次看见了自己还是害怕自己不够好,当别人提醒我的状态时,我的内心还是有不舒服,本能地去找哪里做错了,却没去关注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本能的“行为”,因为真相还是回到原点——害怕自己没做好!
我一次次地看见了真相“我是谁”,并不等于问题就解决了。“我是谁”会带着各种面具出现在你的生活中,需要你一次次去揭开她的假面具。
前几天在回复学员的时候,我害怕自己回复不好的感觉又跳出来了。吴绮老师建议我去修炼“不卑不亢”,帮我看到自己的模式呈现出来“卑”。
老公也多次跟我说看见真实的自己后不能陷入自责愧疚的感受中,要往前看,要去行动。今天我终于理解了老公的话,原来的我在看见真实的自己时,第一反应是“我错了,我不好”,有点难受,而我只顾着去努力改变自己,忽略了自己的难受,这就是垃圾沉淀的过程。
老公说看见自己后不去否定自己,不执着于追究自己为什么犯错,应该悦纳当时的自己就该那样,现在之所以能看见自己,是因为学习后格局又提高了,又可以向前走一步了。这才是正确地清垃圾应该带来的喜悦,这才是正能量的感受,否则看见自己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卑”。
老公的话让我恍然大悟,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看见自己加剧了自我否定,造成了我的“卑”,转化为“努力”,但一次次的进步并没有改变我的“卑”,因为“好”是无止境的,我永远达不到。罪魁祸首是: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名叫“更好”,永远摸不到的天花板,我的“努力”是被“更好”的欲望逼出来的。
有一天,王洋夸我时,我感觉没有他夸的那么好,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好”没有“快乐”重要!当时就触动了我。以前听过但都没有进心,而那一刻,我却为这句话感到心很痛。原来我是“好”比什么都重要,这个错误的观念害了我这么多年,让我狂奔了这么多年。为了“好”我曾经忽略了多少亲情,忽略多少自己的情感,把“让自己更好”、“让孩子更好”当做欲望,强加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强加在老公和身边所有人身上。现在还会影响到我辅导过和辅导中的学员,真心地对不起,因为我要“更好”,让身边的每个人都痛苦了。
写到这里,眼泪掉下来了,很想放声大哭一场。我不会心疼自己,也不会心疼女儿,更不会心疼身边的每个人,我对自己对别人都会有高要求。当别人做得好的时候,我内心没有由衷的赞美之声;当别人做得还不够时,我只会看到他们的不足,一次次地高要求他们。因为我就是看到别人好的时候一次次要求自己更好的那个魔鬼。
我的心原本不是“卑”的,我怎么变成了这样的我?今早眼前突然闪过小时候的几个画面:
刚上一年级时,因为晚去了一周,错过学拼音的时间,考了12分。爸妈每晚找老师补习,妈妈说有一天我突然崩溃了,哭着说不要上学了......到了一年级期末我考了双百分,第一名,爸妈很高兴,可我以后好像再也没有考到双百了......
到了初中上了全市重点,有一次考了全年级第一,接下来的考试总想再拿第一,可后面再也没能拿第一......
到了大一,我讨厌日本古文,考试前一晚怕极了,不敢想象不及格会怎样,结果虽考了八十分,却把自己吓得经常做考试的噩梦。
想到郑委老师在女儿遇到每一个问题时,都考虑周全地帮她化解,不让伤痕留在女儿心里。我明白了,曾经的一切看似过去了,其实都在心底划过一道痕迹,当时没有被擦掉,垃圾就慢慢地堆积起来,时不时地冒出来触动你的情绪,而且神不知鬼不觉地引导着你的行为,你就被这些痕迹牵着鼻子走。上面的这一系列经历,没有人引导我去及时看见自己,去积极正向化解,去清掉垃圾轻装往前走,自己甚至都没捕捉到当时的难受和失望,也谈不上求助。
以前还以为是爸妈对我有高要求,总以我为骄傲造成了我的自卑。现在回想,这些事都跟爸妈无关,爸妈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事发生过,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每遇到一件事,因为没有人的正确引导,自己形成了一个个认知,引导自己往努力的道上走了。很幸运今天终于关联上了,真正地看见“我是谁”——我是那个不断追求“更好”,害怕自己“不好”的人。
这些没有给我留下什么伤痛,连自己都没有太多印象的一些小事,却累积成了垃圾,深深地影响了我几十年,可想“心”是多么需要被呵护!想到那些休学的孩子,被伤害得很深的孩子,我这点垃圾还清理了无数次,折腾了很多次才真正看见,而他们的“心”又需要多少次被看见!又需要多少次被呵护和清垃圾啊!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给孩子留下痕迹。慎行!慎言!好好学习智慧地帮助孩子,太有必要了。
写到这里,想起郑老师教我们的,按照王阳明的【心髓入微处】去修行自己。王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我们父母给TA种下什么种子,他们就变成什么样子。在今天还有很多人追求功利价值观的大环境下,如果我们父母不去做孩子的人生导师,孩子遇到各种事情时,都可能像我一样,形成错误的认知,伤害着自己,把自己引向错误的方向。让我们修行自己,看见自己,修复自己,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志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