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HR工作者的思考:怎样的人才是“优秀”的人?
文:郑委老师
朗读:官小丽
博文类别:平台文章
发布时间:2019.04.02
前言
这是一位在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任职的家人就自己招聘面试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写下的一些感悟,文字中透着很多无奈!让我们都不禁去反思:怎样的人才是“优秀”的人?我们拼尽全力要孩子考高分,考名校,学习好就是优秀的人吗?怎样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的人才?您的心中对此是否有答案呢?
正文
公司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缺编缺人,于是,HR使出浑身解数去招聘,通过初步筛选,再来让用人部门复试。有一个月连着两周几乎天天参与面试,抛开每个企业特性要求,我发现最终能否被录用的关键,专业精度占比并不高,关键是综合素质是否合格,有多“优秀”。
当前大部分应聘人员年龄都在35以下, 85后,90后尤其居多,他们是属于新生代的孩子,属于国家年轻的一代,也属于逐渐成家立业的一代。一起来看看他们——
A:男,年龄32,未婚
离职状态
自诉自己从来没有独自出过远门,生活自理能力稍有欠缺,和父母同住,他不能也不愿意跨省出差,不愿意超过三天以上的出差,他不接受加班……经再三确认,加班尚能接受,但无法接受三天以上的出差。
记得当时我是非常震惊,对于32岁男性从未独自出远门,特别询问了他关于“远门”的概念,八卦了有没有女朋友,是否持单身计划,平常在家需要干些什么家务……
我给出的面试分是比较低的,因为被保护得太好,并且已经乐于被如此保护的男生,这样的性格在工作过程中勇于承担责任上一定是弱的。
B:男,浙大毕业,35以下
有过打工、创业经验
或许学生时代学业优秀,在表达过程中始终有一种不可描述的优越感,但从工作经历上看没有可圈可点的结果。让人特别意外的是,在面试过程中接了两通电话,其中有一通电话还持续了2分钟以上……
当时,他的手机铃声响起来时,我以为他会关闭声音,和面试方表达歉意,然后接着面试,没想到的是,他接起电话,并开始通话……这个场景我记忆特别深刻,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为此我还带着疑问,回家问正在读初二的儿子,如果他去面试,发现手机铃响时,他会怎么处理?他的回答非常干脆,拿出来关机,并表示抱歉。
一个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需要保有的基本礼貌和行为都不自知的人,对什么是基本的尊重都不自知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能与人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如何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呢?
C:男,30不到
国内一本院校毕业,在职
在面试过程中获悉,每一次跳槽,主要原因都是收入问题。同时,在问到为什么想要离开现有公司时,回答是,现在的公司基本上不会再有加薪机会;在问到有什么想要了解我们公司时,问题是收入和收入……
年轻人,你这是有多关注收入啊?
套用他自己的观点,好好念书就是为了要找一份好工作,而好工作就是多赚钱的工作,毕竟这是个现实问题。可现实是:工作中,当你越现实地直指赚钱这一目标时,现实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D:男,女均有,离职
国内一本、二本院校毕业
离职主要原因是不喜欢……,感觉没有出路和发展空间……
这部分应聘者里面有毕业院校挺不错,看起来专业也不错,前一份工作似乎也不错,但眼神和心都很迷茫,几乎每年都在换工作找工作……
面试了那么多应聘者,从受教育程度看,拥有一个大学学历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无非毕业大学是一本院校还是二本院校或者其他。除非特殊行业和专业性、科技型岗位,对于社会招聘大部分岗位而言,浙大毕业和其他任何一个二本三本院校毕业的区别几乎没有。
学生时代成绩优异,又在工作几年后,仍能保持优秀的工作能力,一定不是考试的能力,而是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如:做人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不断清空自己,谦虚地学习,勇于承担,愿意付出,踏实去做才是从合格到优秀的过程。
编后语:学习好的孩子不一定是优秀的孩子,他们只不过是学习上成功的孩子。最终检验他们的是,走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和做人的能力。文中的前三类,不懂脚踏实地,不懂付出只会索取,不懂承担只想着收获,如何担当起家庭的责任,更别说担当起社会的责任了;而文中最后一类迷茫的青年人,在当今社会中占比非常大,很多人都是初高中阶段按照老师和父母的要求,在他律中努力着,等考上大学,就完全没了方向和自律,用12年的青春换来了4年的放纵和颓废,接着就是若干年的茫茫然不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标准是什么?活着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只能任着自己的性子,按着自己的标准去活,这与野兽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优秀的人?
郑委老师在《爱未来成长宣言》中都详细阐述,大家真要静下心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