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萍 朗读《疫情下,展中华少年之责任,少年强则国强》

丁雪萍 朗读《疫情下,展中华少年之责任,少年强则国强》

2020-02-01    32'59''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2551 18

介绍:
疫情下,展中华少年之责任,少年强则国强 发表日期:20200201 朗读人:丁雪萍 01 主持人 亲爱的家人们,晚上好,一天愉快!我是卢芳芳,是今天小水滴分享的主持人。 疫情带给我们很多悲痛,也带给我们很多感动。有人逆行冲在第一线,用平凡之躯,为身后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有人只送不卖当下最抢手的物资——口罩;有人在派出所门口丢下500个口罩就跑,民警追不上,只能冲着小伙子的背影敬礼致敬;有人不计报酬,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加班加点;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为了给在一线的孩子送上一口热汤,不顾一切……无论情况多么糟糕,我们之中,总有那一群最勇敢最担当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这个寒冬,因为这一点一滴爱的汇聚,变得格外温暖而充满力量。 下面有请颐和孩子的代表孟祥宇、邓欣、曾怡佳,朱静雯闪亮登场,给大家打个招呼呗! 02 主持人 这次的分享,我们想以采访互动的方式来分享。 首先,有请静雯,祈福倡议书是静雯写的,我想问问静雯,你当时是怎么想起要发起倡议的? 静雯 年三十过零点时,我们相互祝福完“春节快乐”后,芊逸说:“我们来关注一下武汉的情况吧”,接下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为武汉做些什么?” 主持人 我记得当清江老师在群里建议孩子们有想法就可以去行动时,静雯非常快地把她写好的倡议书发给了我。后来,这个倡议书发出后,大家晚上都参与祈福了吗? 静雯 是的,每天晚上八点快到的时候,昭颖就会在颐和孩子群里发“时间快到了”。然后你就会看到一长溜的“完成”,有老师有孩子,那个时候还是挺感动的。 主持人 因为我们都相信正念的力量。好,那我们再来问问邓欣、祥宇和佳佳,你们三个是怎么想着发起募捐,然后购买医疗物资的? 邓欣 佳佳转发了朋友圈里的一条募捐消息到颐和群,我看到佳佳发的募捐,我就在颐和群里说要不要也组个群捐款或者捐物资? 主持人 那是什么触动了你们,让你们决定行动的? 佳佳 其实,最开始也是看到大家都在关注武汉,关注疫情。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也都在组织募捐,尤其是颐和孩子群里,好多同学一拿到压岁钱就在讨论如何把这笔钱捐出去,为武汉做一些贡献。看到微博还有公众号里的文章也非常惹人泪下。 主持人 那你们三人是怎么分工合作的? 邓欣 我收捐款,并和佳怡联系国内的医疗物资;祥宇是会计,并和德国方面联系医疗物资;佳佳联系美国那边的情况。 主持人 目前你们做到了哪一步,中间碰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邓欣 截止今天,募捐到第四批,从美国3M官网买了一批护目镜,在国内买到了两批口罩,刚刚又在泰国也买了一批口罩。 主持人 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不断打电话联系?在群里发信息?还有什么样的途径…… 邓欣 我们没日没夜的打电话,从各种渠道想办法找货源,微博、抖音、知乎,啥都用上了,各种大家分享的公众号里的电话也都一个一个打,还有各种海外电商平台,以及和海外留学生联系等。 祥宇 说实话,目前找货源的困难并没有解决,全世界现在已经被中国人采购一空了,现在只能尽可能地找。 佳佳 我们就是不断地在网上找货源,所有能想到的电商平台信息都在利用,因为时差不同,为了照顾不同的时差,我们就是日不落工作组,轮流着睡觉。 主持人 这么困难,有崩溃的时候吗?有想过放弃吗? 祥宇 在开始做这件事时,就自然而然地觉得这件事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件事,我们尽可能地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主持人 听到这些,我眼中是涌动着一些貌似感动、自豪的泪花的,说说那些给你们带来温暖的故事吧! 邓欣 比如从一开始是高菁打通了红十字会的电话,第一时间把信息给了我们,还有给淘宝很多商家补货的时候,她就会立马转发给我;唐子涵给我转发微博上有人从洛杉矶包机运物资的消息;聂老师一直给我推送各种各样的口罩微商的微信,还发了国内工厂的联系方式;裕成尽可能地帮我联系韩国的工厂,让亲戚帮我们买口罩。 主持人 有一颗豁达而明亮的心,外在的负面也可以成就内在的正面。这些付出的背后是有很多很多颐和的孩子默默地付出着。我想问问,这份爱国爱家的情怀,是怎么种下的?颐和在你们的成长中带来了些什么? 邓欣 如果不是在颐和,或许我们不会有力量去组织这样的捐赠活动。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社会资源,都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也没有靠特别多家长的帮助。 静雯 在以前,我看到疫情这样的消息,我会难受会心疼他们,但是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我可能只是空想,再一步步地否定掉自己,会觉得我没这样的实力和条件。 主持人 我想最初做这件事时,你们并没有多大的期待,没想过自己能做成什么,可做着做着,你们发现自己已经做成了什么。佳佳,你也说说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什么感受吧! 佳佳 我们最开始行动时,也没有什么头绪,身边也没什么资源。但是做着做着,找着找着,你会发现也没那么难,只要有一颗好的发心,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去解决的,很多人也是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力量的。 主持人 有家长问:作为家长,特别想知道如何给予孩子力量,让孩子行动起来。在你的身边获得了怎样的力量,让你去行动的? 祥宇 说实话,每一个颐和人都在给予,而且不仅仅只有颐和人给了我们支持和力量,每天的新闻和数据,一遍遍在刷新,确诊人数在不断地升高,这些数据不仅仅是一行字,不是屏幕上显示的符号,它代表着一个个生命,这些督促着我们快马前行,也许多一个口罩就多挽救一个生命呢? 主持人 听孩子们说完这些,我看到大家在屏幕上留言说特别感动,说孩子们的格局和情怀比成人高得多得多……除了他们,我知道还有其他颐和孩子,他们活跃在其他的平台,为这次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03 主持人 好,下面有请宋老师针对孩子们的分享做个点评。 宋老师点评 颐和孩子在我们成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时,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对于我来讲,对于颐和老师来讲,其实并不意外,只是很欣慰,也很自豪。 颐和学校成立四年多了,很多人不太理解颐和在干什么,当很多人还觉得颐和是个问题孩子学校时,郑老师已经提出了颐和要培养中国的未来、未来的栋梁。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包括颐和孩子都会觉得这句话太理想了,是否真的能实现?我们作为颐和老师,最开始也有这样的疑问。但是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我们慢慢看到了郑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次孩子们的行动,并不是偶然的,他们的表现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是这些年颐和在推动孩子生命成长到了一定状态后的一个自然的表现。这时,我们回头再看看颐和到底在做什么,是个怎样的学校的时候,我想更多人都会更明白:颐和不太会培养出多少个世界名校毕业生,但是在国家紧要关头的时候,颐和孩子的表现会让很多人汗颜。 什么是栋梁?就是国家有难时,国家需要你时,能够挺身而出,能够不考虑自己,能够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就是我们国家需要的栋梁。颐和孩子用行动回答了颐和的校训和办学理念。所以,作为颐和老师很感动也很激动,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也为能陪伴他们而感到幸运! 第二,这次的行动并不是说我们能为疫区做多大的贡献,真正的意义在于带动了很多家长,唤醒了很多的家长去行动。孩子们践行了“感动、打动、带动和行动”四动原则,也让我们成人看到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差距。郑老师说过,当父母开始崇拜你的孩子时,你才开始真正成长。 第三,颐和从更深层次来讲,还承担着让中国灵魂在这代孩子身上扎根得更深。中国几千年来之所以屹立不倒,遇到再大的磨难和挫折之所以都能团结在一起,是因为我们有一颗中国灵魂。这几十年来,西方的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干扰,对中国青少年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让很多孩子的中国灵魂淡了很多。 从这件事上,颐和在中国青少年的教育上,不仅仅是让孩子考哪所学校,有一个怎样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一代代青少年身上,留住中国魂,让中国根在文化风雨飘摇的时代扎得更深。这也让我看到了郑老师身上那颗悲悯的情怀,让他突破一切困难去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学校,这所学校也寄托着很多人的希望。 在这个功利的时代,当很多人盯着分数和名校时,颐和在做一件扎根的事情,而扎根又往往不容易能立马看到结果,只有随着孩子成长,走到社会,遇到事情时,才会显示出来,这是影响一生的根源,而颐和默默地为孩子的成长在培土。作为颐和老师,我们并不敢说能够引领孩子往前走,这些年我们感觉到的是孩子们在引领着我们往前走,我们只是在关键时刻能够陪着他们一时,托举他们一点点就够了,其实我们更应该感恩孩子! 孩子们这次的行动,只是颐和长期做人的根的教育的一个初步表现。我相信随着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哪都会紧紧扎根在中国这片土壤,能够不忘使命,不忘这颗中国心。 04 主持人 感谢宋老师的精彩点评,宋老师说到了孩子们的行动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 今天颐和孩子的行动,是因为我们给他们营造了这样一个很正能量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慢慢地种下一粒火种,总会被某件事在某个契机发芽长大。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段话,最后分享给大家: 一个人有多大的爱,就有多大的担当,就会有多大的成就。一个从内心愿意为家人付出的人,在成就家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高贵的人性;一个真心为学生付出的老师成就了学生,也必须成就自己最美好的教育生涯;一个能真心为社会付出的人,在成就他人的同时,社会也必然会成就他有意义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爱家人到平天下,这是中国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核心,我想这就是中国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