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翔燕 朗读《爱孩子,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二)

樊翔燕 朗读《爱孩子,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二)

2020-08-04    17'55''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3382 23

介绍:
爱孩子,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二) 原创 公众平台编辑组  朗读 樊翔燕 发布时间 2020.8.4 前  言 上一篇,明萍分享了孩子的成长经历,也分享了自己初学爱与幸福时就问题去解决问题,结果问题没解决,却一个接一个的发生。 走过这个时期后,她们最终走上了真正修行的路,真正静下心来探寻孩子问题背后的真相了。 这一篇我们一起来看看,真相是什么?  正  文 文| 明萍   第四部分:修行就是静下心来,探索问题的真相。 初学习的前三年,我一直坚持七字真言的践行,还多次到成都、广汉、重庆等地参加沙龙、年会等。 这些经历看似不起眼,却是我修行的基本功,通过脚踏实地的坚持,我的垃圾眼变成了珍珠眼,心态变得越来越积极,恐惧和焦虑少了些,人也放松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能有效地在澳洲陪伴孩子度过艰难的两个月的原因。 但同时,我也一直在被动地应对着家庭出现的各种问题,被动地根据发生的事情来做出各种选择。因为,我并没有发生质变。   直至参加完个案,我们夫妻一起接受了指导老师的指导。 三个月下来,我的生命状态和家庭才发生了质的改变,让我弄懂了修行的真谛,也让我看清了修行的方向,更让我解开了一直以来的心结,孩子为什么是这样的状态。   一 功利的价值观,让我爱孩子的学习重于爱孩子本身,孩子没有得到真爱。 前面我描述了孩子小学是学霸。我在功利价值观的驱使下,为了让孩子进名校,把小小年纪的他(才7岁)送到离家一百多公里远的城市上学。在我心里只有学习成绩好,考上好大学,有了好工作,得了好收入,才能幸福。   我的功利让我以结果为导向,孩子成绩好,我们就表扬,一旦有所松懈,成绩下滑,我们就各种责备,甚至打骂,不断向孩子索要好成绩,孩子因为害怕我们不高兴,就不断努力满足我们的要求。 例如: 有一次期中考试(大概是小学三年级),儿子排了年级52名(全年级360多名学生),班主任极不满意地跟我说,孩子连前50都没进。 我当时深感遗憾,对孩子充满了责备与抱怨,明明都学懂了,为什么就要粗心呢? 所以,在一次家长会上,儿子把他得到的荣誉证书摔到我面前说:“这是你要的奖状。”孩子心里非常清楚,妈妈爱他的学习胜过爱他本身。一个内在卑微的妈妈,把孩子学习好当成了强大自己内心的工具。   上了初中,孩子进了从各地特招的尖子生火箭班,即使初一期末考,在满分100分的情况下,语文得了87,数学得了92,英语得了96,总成绩还是排在了全班倒数第二名,竞争对手太强了。再难的考试,班上得100分的都是一抓一大把。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每周有周考排名,每月有月考排名,期中考排名,期末考排名,而且老师还会把排名公布在班级群里的情况下,对于内心脆弱、爱脸面胜过爱孩子的我来说,更是提心吊胆,充满了焦虑、恐惧、担忧,常常如坐针毡,我接受不了曾经的学霸孩子排名垫底的事实,深陷恐惧和欲望的深渊难以自拔,更别说深处其中的孩子了,这是对他自信心的极大摧残。   学习后,我一直不断揣摩郑委老师课堂上的那句提问:“你是想要一个学习成绩拔尖却充满焦虑压抑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学习没那么好,但身心健康、阳光自信的孩子呢?”   是啊!我心里无数次地告诉自己,要一个身心健康、阳光自信的孩子比成绩好但是焦虑压抑的孩子好,但是我的行动却不是这样的。 我想尽一切办法,倾尽全力避开国内教育,送孩子到国外读书,我害怕孩子没有大学文凭,将来不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更害怕别人看不起孩子,瞧不起我们,活在欲望和恐惧中,感受不到孩子的感受,看不清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看不清孩子为什么变得不合群?为什么对我们关上心门?   二 孩子从小不合群的原因 孩子小学期间,一直由奶奶照顾包办。奶奶不怎么讲究,生活脏乱差,我们也让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用做,不用管。从而养成了孩子不爱刷牙、不爱洗脸等等不好的生活习惯,这让孩子不被同学喜欢。   再加上,小时候孩子身体不好,不能跑跳,与小朋友玩得特别少,孩子很孤独,总是一个人玩。 兴趣爱好上,儿子又极有思想和主见,他喜欢的爬宠,他爱玩的游戏,都跟同学们聊不到一块儿。   在我写分享稿时,儿子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当时的状态。   他说:“老师们常说:‘学习不好,这辈子就完了,只能拼尽全力踩着别人,也要往上爬。’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们所说的样子。可我不管怎么努力,成绩都无法在众多尖子生的班级里拿到靠前的排名,这让我没了自信心。每天像僵尸一样坐在教室里,真的太苦了。所以,当妈妈提出去国外上学时,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去哪里不重要,只要能脱离当下的苦海就好。而到了国外,我发现身边很多留学生都很反感中国,发表了很多**言论,所以只能继续生活在孤独中。   三 孩子为什么不断要钱养爬宠? 他在小火箭班级找不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就退而求其次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找自信,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四 孩子为什么关上心门跟我们对抗? 儿子在颐和参加了一段时间的短训,我们全家在英姿老师助推下一起报名参加了个案八的学习。   在个案现场,儿子对我们进行了不留情面的讨伐,说我们不接纳、不支持、不满足他养宠物,在他面前哭穷,却大手笔买房子。 我当时感觉特别委屈,因为在他养宠物上,我们虽然一直不情不愿,但也还是花了很多的钱,包括支持他在澳洲养鹦鹉,每次假期回国,都要花几千人民币寄养,最后毕了业,因为不能带上飞机,他又把鹦鹉白白送给了老外。 再说家里买房子也是为了多给他留点家产啊,至于对我们这么大的怨恨吗?   后来通过英姿老师引导,我们才一点点看见了儿子这个生命,他的孤独(父母,老师,同学都不理解他的爱好,也没朋友),他的想好好不了,以及没被满足支持的心理需求。 对儿子的独特爱好,我们一直都不认可和接纳,觉得这样的爱好只能玩玩,不能当主业,所以就不支持。   每次给他钱,都是耐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实在不得已了再给,而且心里都想的是这些宠物尽快死掉,希望他哪一天突然不想养了,把注意力都转移到学习上来,早日拿上大学文凭。 孩子则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乐此不疲的各种尝试,从未想过放弃。 我们陷在自我感受里带有条件的满足,儿子当然接收不到爱,他感受到的是交换和不被理解。   欠下的债迟早是要还的。 因为我们不接纳和不尊重孩子的独特喜好,一直采取选择性满足,甚至欺骗,儿子上完个案没多久就要求回家,他要把没被满足的需求通通找回来。   我们这一次也做好了破釜沉舟“还债”的准备,他说买啥就买啥,前前后后花了好几万。 这个过程挺考验人的,我们以前看不清儿子的真面目,总怕把他满足坏了,怕他变得享乐。在个案现场,幸亏郑委老师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孩子属于需求没被满足的那类孩子,再满足多少都不可能被宠坏,满足越多越好。 老师这句话成为了我们后来快顶不住时的定海神针,成了我们克服恐惧的法宝之一。 当然,大家不能盲目把这当成方法来学,每个家庭都是个性的,需要看到孩子属于什么样的类型,看到孩子的生命真相,才能对症下药。   儿子也采取了多种方式考验我们,看我们是不是真的爱他,无条件接纳他、满足他。一一通过考验后,他才慢慢对我们打开心扉,变得开朗了,健谈了,笑声爽朗了,愿意给我们说心里话了,作息时间慢慢规律起来,个人卫生问题也自行解决了。感觉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哪哪儿都得劲了,通畅了。   更让人欣慰的是,儿子得到我们接纳支持以后,他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去颐和待了两周,他去找宋老师谈话,宋老师建议他把学校当作推动他往前走的后盾,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是,自己联系了北京一家做雨林缸造景的老板,去学了造景技术(把漂亮的热带雨林风光浓缩在一个缸里,这个造景的来源其实就是为爬行动物打造生存环境,后来演变为了家庭景观)。 现在他已学成归来,正处于练手阶段,还跟师傅一起报名了第四届生态雨林缸造景世界大赛,他说这辈子就做这个传播美好的事情了。   他当初提出去北京学艺,我们心里也没底,不知道他是为了逃避颐和的艰苦环境,还是真正喜欢造景。 我们甚至都不知道造景是什么,所以一直都不敢抱有希望,直到最后学习结束,我们跟他师傅联系以后,才确定他是真的喜欢,而且很有天赋。   在北京学习期间,儿子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量和自理能力。 发现出租房里没有网络,他去联系租房中介,让中介出面去跟邻居们协商,最终楼上一位爷爷答应跟他共享网络; 出租房洗衣机坏了,他又通过中介找人过去维修; 有一次生病咳嗽,他向送外卖的师傅求助,让送外卖时顺带帮他买点药送过去; 每周末,独自赶车去同学家玩; 最后学习结束,他又自行收拾打包行李,拿去师父工作室存放,请师父过完年帮他快递回来。   孩子最终没有选择上大学拿文凭这条路,他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自己喜欢的专业大学没有开设; 第二,即便花钱、花时间去混个文凭回来,他还是不会从事跟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 第三,他要去做自己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虽然最终没能让我们如愿,但他做了他自己,我们也逐步见到了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那个自信自律,责任担当,积极向上,开心快乐的儿子。现在我们经常跟儿子开玩笑,聊天,打闹,家里经常充满了欢声笑语。 看到孩子的变化,看到家庭的变化,我感觉这么些年的坚持和付出太值太值了。   分享到这里,我还想跟家人们分享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的话:“应当考虑到儿童的天性差异,并且促进其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当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 我们曾经为儿子的独特喜好伤脑筋,现在却为他有这样的“独特”感到自豪,感恩爱与幸福引领我们接纳孩子的独特,允许他成为他自己。 小编结语:明萍这部分的分享,更让我们看到了每个生命的不同,每个生命都有其个性化差异。 我特别喜欢第斯多惠这段话。是啊!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差异,让他成为他自己,还是把他放进工厂的流水线里去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产品呢? 孩子是一个人,人为地去改造人,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