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发表日期:2021年6月9日博文类别:爱与幸福大家庭
朗读人:陕西宝鸡 孔艳艳正文
颐和农场,在大自然中育人育己
原创 公众平台编辑组 郑委老师
前言
颐和学校在2015年建校时,就租下了一百亩的农场,因为在颐和学校办学纲领中有一条:这所学校有一个可以玩耍和劳动的农场。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光是一味地获取知识,一味地追求名利,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会形成阻碍。
规划这样一个农场,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开心地劳动,能在大美的自然中劳动,不仅体会到价值和意义,还能在大自然中尽情的释放天性。
今天,我们想分享颐和的农耕节气老师讲述的自己与农场的故事,以及颐和农场这几年发生的一切,希望大家能细细品读,也许你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文
农
场
我和土地的故事
文 |沛芳老师
亲爱的家人们,我是一名颐和学校的农耕节气老师,同时,也负责颐和农场的各项具体事务。
我跟这片土地打交道有五年了,我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每一天的变化,每一个人的成长。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和土地的故事》
一、农耕劳动
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
第一个意义,郑委老师说:热爱自然才能热爱生活,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
不热爱自然的孩子怎么热爱生活;不参加劳动的孩子怎么知道珍惜。
我们与土地深度交流,太阳升起时,去地里看一看,看看庄稼需要什么?我能给它什么?跟节气在一起,跟庄稼在一起,我们对待每一季作物就像对待孩子一样认真,爱它就从了解它们开始,了解它们的习性、喜好、四季的需要,帮助它完成一棵庄稼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你会发现:农业不是我想给它什么,而是它需要什么,我有没有?我会不会给?我在农耕劳动中慢慢理解了 “教育是农业”这句话。
还有,在地里干活,酣畅淋漓,在田间撒欢,相互嬉戏,这种痛痛快快的投入感是每一个孩子或者成人都喜欢的。
颐和走了一批孩子,又来一批新的孩子。每一个从颐和毕业的孩子,他们的记忆深处都有一段属于农场的记忆,这也可能是他们这辈子很重要的一个体验。
离开颐和后,很多孩子或许这一辈子再也没有这种深度与土地打交道的机会了,而农场留给他们的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
第二个意义,我觉得应该是感恩和珍惜。
颐和学校,我们每日三餐前都要念一段感恩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家请珍惜。”
看上去好像有点形式化,但这句话在我们心里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蔬菜、水果、菜籽油等等,都是我们亲自耕种、养护,看着它一天天长大,然后开心地摘下来,送去食堂,端上餐桌,整个过程我们都是经历过的。
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有了理解,对眼前原本就很有味道的蔬果充满珍惜和感恩,甚至可以吃到劳动时的辛酸和成就感。这与菜市场买来的食材完全不一样。
这是我看到的农耕劳动对颐和教育的意义所在。
二、农场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颐和学校是由一群无私的“咕咚”,不求任何回报投入的学校。颐和农场也同样是很多家人用爱汇聚出来的农场。
最初,由全国各地家人和联谊会纷纷认领、认捐果树,开垦出了几十亩田地和果园。
农忙季节,播撒之时,总有大批的颐和家长赶来,和师生们一起开荒、耕地、播种。初夏,他们又从四面八方汇集,抢收油菜,接着种红薯。
每每走在这片土地上,心里总浮现很多很多的画面。我们前不久刚刚抢收完油菜籽,菜籽多得铺满了一条马路,炸出来的菜籽油香极了。
颐和家长们来这里开荒播种,爱与幸福的家人们来这里挖红薯、做粉丝、种油菜。
很多家长成了农场最忠实的守护者,群里召唤一声,一定前来。即使没时间到场,他们也会隔着屏幕和劳动的家人在一起,有寄来慰问的,有发红包买西瓜的……很享受每一次因为劳动而聚在一起的日子。
在这里,大家亲如一家,走进颐和教育,温暖同伴,也想方设法温暖学校的师生,学校老师也会抽时间和大家暮省、研修。
孩子们看到爸爸妈妈与颐和在一起,一家人同步成长真的很重要。
每一个来到农场的人都很淳朴。干干活,出出力,需要干啥就干啥,只为了把心中对颐和的关爱,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让爱也在这里扎根,陪伴着颐和一天天长大。
这是我看到的农场,她是接受爱的土壤。
三、守护与珍惜
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太多的爱,然而,种植容易,守护难。
颐和学校没有专管农业的人士,也由于人手严重不足和土质贫瘠,很多苗木种下去后没有办法保留下来,导致部分果园已经消失,很多土地被荒草占领,看着我们一起种下去的果树不会打理,病了,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颐和不想让它失去生机,我想守护好这里的每一株“爱”。
不久后,涛哥来了,杰哥来了。我们重新调整方案,四处走访,探索规划更加适合这片土地的作物。
把生病的、死掉的果树清理掉,抢救剩下的果树。
把不适合这边土质的桑葚园清理掉,重新规划出果园菜地和桃园。
把开垦好的几十亩地合理养护好。每个季节都有作物,每一种作物都变成产品。
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绿色蔬菜、黄豆、红薯干、红薯粉丝、还有南华山的有机野生茶、黄金茶等等。
走进农业,我变得越来越慎重。
城市的食材大部分密集种植,土地也”疲于奔命“,没有喘息的机会,造成土地多种元素的缺失或失衡,微生物系统的逐渐枯竭。
今天我们吃的仍旧是蔬菜水果,但完全不是小时候吃的味道了。因为生长蔬菜水果粮食的土地已经不是过去的土地了。
颐和这个小山头,由荒山开垦而成,原来满是石头,地势高又缺水,村民也不愿意打理,种不出像样的庄稼来。
我们开着耕地机一遍又一遍把石头溜出来,清理掉。如今,这个山头依然也是野**庄稼坚强,但我们坚决不打除草剂,已经第6年了。
我们采用最耗时间和劳动成本的人工除草,或者铺防草地布;
我们用低毒的绿色农药,虽然成本比市场上的高很多,那也不计成本;
我们每年大量使用农家有机肥和菜籽饼肥,去年光有机肥就投入了120多吨;
我们还定期喷洒液态生物菌剂肥,增加土地微量元素。
贫瘠的土地,就这样一点点被养起来了。我们产出的菜籽油超出国家食品健康检验标准很多。
油菜种子选用头一年留下的最好品种,移栽的时候用黑黑的一窝有机肥打底,引来山泉水流经我们的田野,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打农药和除草剂,雇请大量工人松土、除草。
头年秋天开始育苗,初冬移栽,春节前后四次施肥,三月满地金黄引来一批批家人在田间撒欢,四月孕育籽荚,等到了5月收割菜籽时,便是一年一度的全校集体活动。
然而,收割时节往往是老天最难揣摩的时候。今年我们遇上连续大暴雨,好不容易割好的油菜放在地里一周,才等来稍稍雨停,于是全校师生连夜抢收脱粒。但老天依然想下就下,雨中抢收成了我们难忘的回忆。
菜籽连夜分摊,等不到太阳会发芽的,怎么办?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送去油炸厂里预炒一番。
准备榨油前,发现混入的泥尘较多,泥尘跟随菜籽挤压会流入油中的。那可不行,我们又一袋袋把菜籽装进网袋里,清水中漂洗干净,重新晾晒。
这样炸出来的菜籽油清澈、浓香,老乡们都佩服我们的菜籽油如此精致。
整个过程实属不易,唯有用心才能坚守一年又一年。
农场里还有一片不得不提的美好,就是颐和的桃子,它以味觉巅峰征服了我们所有人。
每一棵桃树,一年要施有机肥40公斤,每一个桃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用保护袋一个一个装起来,不让虫子和雨水侵害。
装桃子的时候我会告诉家人们:你若爱它,就请把对桃子的祝福一起装进袋子里,让爱守护着桃子长大,再传递给每一位收到桃子家人的手中。
吃过颐和桃子的家人很多都反馈说: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这么香甜的桃子了,特别有桃味,是小时候的味道!
在此,我很自豪的告诉大家,颐和农场的桃子今年可以大批量上市了,农场小店正式接受预定。
这就是我们初心:尽最大的能力珍惜土地和作物,用心守护食品健康。
四、大地的滋养
然而,大地就是这么神奇,你对她投入了多少,她的回馈一定比你多;你对她有多亲,她也一定爱你更深。
在农耕劳动中,和太阳一起,和雨露在一起,和庄稼在一起,慢慢读懂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一种身心的疗愈,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它独特的意义。
在天地间劳作,不仅是肢体的锻炼,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体验。
我曾经生过一次大病,为什么现在我的身体越来越好,心里越来越开心?学习了中医才明白,深深感受过泥土的芳香,你会发现真的就吃嘛嘛香了。
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式与中医说的“脾土为后天之本”等同,都是打通我们人体能量的渠道。五行中之土是“土爰稼穑”,与脾胃之土是可以同频共振的。
在劳动中,关注每一棵作物需要什么样的生长环境时,似乎淡忘了肌肉的酸痛,再过一会儿,全身热血沸腾起来时,会很享受这种深层次的身心舒展。
我不再躲避太阳的炙热,反而喜欢这种背部晒得热乎乎的感觉,好像有股强大的能量可以赶跑积聚身体深处的湿寒,阴寒随着汗水排除体外,越来越舒爽......
面朝黄土与大地相应,是我们臣服的姿态,也是与大地能量交换的过程。
对于农场的情感,我不知道怎么形容。曾经,艳红老师在农场家长班里这样介绍我:
她和土地在一起,长在阳光下,她在大自然里,倾听每一抹绿的声音。
她的生命和每一株花草融在一起,她会热泪盈眶地告诉你,大地是那么包容。
她守护着颐和的土地,不知是这片“小山头”拥抱着她,还是这片山水在她怀里。
勤劳朴实的她,等着你把“教育是农业”的感悟传递。
是的,自然和土地给了我们太多太多,多得说不完。在农场的几年里,我们收获的不光是健康和美味,还有很多家人们留下的生命感动和成长喜悦。
我们在这里:
聆听每一个故事,解读大自然的声音;
跟一朵小花照镜子,与一阵清风聊天,仰起脸,任雨点带着远古的爱亲吻你;
在太阳下和家人们一起挥汗如雨,风雨来时泡一壶亲手采摘的香茗,分享不一样的成长苦恼与身心绽放,然后大声地告诉天空和大山:我可以做独一无二的美好的自己!
何其惬意~
五、向往的生活
颐和农场,是孩子们的自然课堂,也是家长们敞开自己,回归内心的平台。
每一位来到农场的家长,总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