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孩子不想上学,我该如何让他继续完成学业?》

《家长问:孩子不想上学,我该如何让他继续完成学业?》

2021-06-30    11'46''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963 5

介绍:
博文发表日期:2021年6月30日博文类别:家长觉醒反思类 朗读人:余姚胡奇峰 正文 家长问:孩子不想上学,我该如何让她继续完成学业?|爱与幸福公益答疑案例 原创 公众平台编辑组 郑委老师 今天 正文 一位妈妈来咨询: 17岁的女儿,本在职高学幼师专业。 近两个月没去学校,理由是: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认为它简单,现在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将来也不想当幼师,所以不想学了。 现在每天在家玩游戏、睡觉,偶尔跟一些不上学的朋友到酒吧去玩,回家比较晚。 妈妈很焦虑,询问老师: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继续完成学业? 父母在遇到孩子问题时,通常只想着“如何做?”“怎么办?”却从未认真想一想"为什么?" 这个孩子当下的状态,是不是应和了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躺平”。 那,孩子为什么这样? 答疑老师在与妈妈的交流中,更详细地了解了孩子和整个家庭呈现的状态: 一、孩子从小到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害怕吃苦,面对困难畏难情绪严重、情绪化严重,表现有些自我,有些享受、享乐。 孩子自己说,喜欢自由的生活。说白了,就是想“干最轻松的活,过最好的生活”。 二、孩子爸爸在外做点小生意,晚上回家晚,第二天也是中午才起床。夫妻之间沟通少,关系不和谐,彼此互不关心,只是保持相安无事、互不干扰的状态。 孩子一方面羡慕爸爸的生活,另一方面爸爸在孩子心中没地位。虽然爸爸这段时间也在积极与孩子沟通,尽量劝说孩子,可是孩子根本不听爸爸的。 三、孩子妈妈包办溺爱孩子多,把孩子养成了“宠物型”孩子。好吃好喝地供着,什么事都依着她、顺着她,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被过度关注。 孩子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想吃苦、不想受罪,因为从小到大得到的都太容易了。 综上所述: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暴露的是家庭系统无序且无法良性循环的问题。 第一,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应该是去战胜它们。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容易被问题和困难打败,表现出无力、无聊、无情、无责、无感的状态呢? 因为家庭没有规矩、没有原则,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 要么畏难,情绪化地“闹”; 要么退缩,没有勇气地“逃”。 你看这个家庭中,本来原则、规矩是爸爸树立,爸爸来坚持,可这个家庭的爸爸却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只是提供了些物质保障;妈妈对孩子的包办和溺爱,又给孩子提供了“逃避退缩”后可以无责、享受享乐的舒适温床,孩子当然会成为当下的样子。这能怪孩子吗? 第二,很多女人看到第一条,就会回家责怪丈夫没坚持原则和底线,没在家里树规矩,没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可这需要男人在这个家里有话语权、有威信,才能实现。 很多家庭中的男人,最初是想参与孩子教育的,只是当夫妻观点不一致,夫妻关系不和谐的时候,如果没有一方退让,那一定是战火纷飞。所以,很多男人为了维持家庭的平衡,就放弃了,转而把精力放在工作中,或者钓鱼、打牌自得其乐上,显得越来越不着家,不管家里的事。 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很在意妈妈、需要妈妈,也知道妈妈对他好,所以不管怎样,孩子都会听妈妈的话。一切看上去都挺好的。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不再那么听话时,妈妈就管不了孩子了。这时,由于爸爸长期缺位,孩子不敬不畏爸爸,孩子就谁的话都不听,谁也管不了他了。 从这个家庭来看,爸爸和孩子聊天,孩子爱搭不理的,可想而知,爸爸在这个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认知? 其实,孩子是通过妈妈的眼睛来看爸爸,这只能说明在妈妈眼里,也挺不拿爸爸当回事。夫妻关系一定不和谐。 这个家庭中的地位排序是:孩子第一位,妈妈第二位,爸爸第三位。说句开玩笑的话,如果家里养了猫或狗,可能爸爸连第三位都排不上。这就是无序,无序就要生乱象。 说到这里,女人们也有女人的委屈。哪个女人不期望有支撑、有依靠,为什么日子过着过着,就过得越来越苦了呢?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男人有欲望没志向,有知识没文化,有要求没原则,有卑亢无方向,这是作为男人要解决的所有问题。 所以,我们才说,要看这个家庭中“谁”先走出来,去学习和成长,这个人就是引领家庭幸福的第一人,这个家才能解套。 第三,爱与幸福常说,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夫妻关系的问题,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怀疑,可这却是家庭共通的规律。 如果夫妻关系和谐,在观念不一致时,有商有量,孩子就不可能钻空子;在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办时,夫妻俩共同学习成长,孩子也不可能有机会“闹”和“逃”。 真正好的夫妻关系,会让这个家庭有序并良性循环: 爸爸是家里的天,给孩子原则和底线。遇到问题困难能勇敢顶起来,有责任有担当。 妈妈是家里的地,像大地一样无私奉献。当孩子遇到问题和痛苦时,妈妈能静下来,接住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哭一哭,解决问题的事交给爸爸。 这样的孩子既感受到妈妈的温暖,又感受到爸爸的力量,就会成为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第四,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通过“扩大恐惧和激发私欲”的方式,让孩子去上学,这种方式会很快速。 但是,如果家庭系统不改变,孩子本质问题没解决,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更大和不可知的问题。爱与幸福决不会用这种方式,帮助家长让孩子去上学。 答疑老师给出的方案是: 孩子不上学,只是家庭无序、伦理不正常的一个产物和结果而已,不是当下需要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家庭中父母的位置调换过来,夫妻双方各自归位:妻子通过学习改变,回归母亲的位置,接纳、包容、温暖孩子,相信丈夫,让丈夫真正的回到家庭的主导位置,面对孩子问题,给孩子原则和底线,让孩子敬父亲、畏父亲,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家庭模式。 最后,我们想告诉大家,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需要我们花一段较长的时间,用一套正确的系统,让孩子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这事儿没有特效药,父母不改变,女儿就会持续这样下去。 现在是上学问题,将来可能就是工作问题、啃老问题、恋爱问题、婚姻问题、还有孙子问题……所以相对于那个时候的问题,现在只是很小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