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发表时间:20210629
朗读人姓名:樊翔燕
正文
“同性恋”在中国依然是个比较隐晦的话题,即使大家已经普遍比过往更包容更理解,可是,如果你的身边人、你的亲人存在这样的情况,大部分人还是不能接受,或异样看待,或歧视对待。所以,这一类人过得悄无生息、小心翼翼,生怕引来不必要的非议和麻烦。
我们也接到过很多这方面的求助。
有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来咨询的;
有参加我们冬夏营的孩子,因为信任老师,愿意主动求助的;
更有的是因为不懂与朋友相处,再加上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信息,对自己的性取向怀疑、不敢确定,游走在边缘的孩子。
在诸多的案例中,先天“同性恋者”极少,后天形成占多数。
一般是因为家庭环境原因,加上在青春期对两性关系存在困惑迷茫时,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并受到社会一些风气的诱惑和影响而形成的。
爱与幸福不想从道德层面来评判对错,评论应该与否,也不想从心理疾病上下结论;爱与幸福更多的是想从生命层面,从生命个体本身来探讨。
举个例子:最近,我们接到了一位高中女生的求助。她曾经有两年自认为是“同性恋”的经历。她给我们讲述了这段经历:
父母在她五六岁时离婚了,她先是跟着爸爸,可是爸爸对她非打即骂。于是,在她十岁时,妈妈通过法律途径,拿到了她的抚养权,从此,她跟着妈妈。
本以为会过得好些,可妈妈很快再婚了,她有了继父和继兄,妈妈对她要求极严,脾气也不好,而她与继父继兄的关系也很客气和疏离。
她就这样长到了高中,开始了住校生活。
住校期间,有个女孩外在装扮及性格比较男性化,对她很好,还能保护她。这可能是她记事起,感受到的为数不多的既温暖又有依靠的感觉。于是,她俩关系越来越亲密,感觉越来越离不开对方,最后,她俩开启了一段自认为的同性恋情。
在这两年的相处中,她俩的情感太纠缠。纠缠一定会产生痛苦,苦着苦着,也就分开了。
然后,慢慢地,这个女孩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喜欢女孩不喜欢男孩,于是,她又怀疑自己是“双性恋者”。
专业老师带着女孩从这段经历中,去“看见”一些真相:
首先,在女孩的成长经历中,她密切接触的男性里,爸爸对她非打即骂,继父与她关系疏离,她对男性的感觉并不好,甚至是害怕的,那她在与同龄人相处时,很自然地会远离或不敢接触男孩,只和女孩交往。
其次,她的家庭环境,让她没有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既感受不到妈妈的温暖,也感受不到爸爸的力量,有的都是不好的感受,她活得很不安,她需要有依靠被保护的感觉。
正在这时,有人给了她这种温暖、有依靠、被保护的感觉,即使这个人是个女性。她内在的极度渴望,也会让她舍不得放不下,自然而然就感觉离不开对方。
实际上,她不是离不开对方,而是离不开对方给予她的这份从小到大没有得到过的温暖和力量。并且,女性更了解女性,那彼此在一起会更体贴更自在更放松,这就让人有了很多的错觉。
再次,当她处在这样迷茫无助的关键时候,没有可信任的专业人士咨询、求助,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信息,在她这个年龄段是无法真正辨明的,也就在错误的导向中,任其发展。
这个女孩在老师帮助下,逐渐看清了自己生命的真相,她明白了自己这段所谓的同性恋情,实际上是两人的抱团取暖、互相舔伤的一种方式。因为对方的成长经历也不容易,也有某种缺失,才让对方喜欢男性化的装扮,喜欢保护别人,那个女孩子同样让人心疼。
通过这份看见,来求助的这个女孩不再给自己定义为“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她开始客观地看待自己,明了未来的成长方向:在爱的环境中,疗愈童年的伤痛和缺失,学会与人相处,建立美好的情感链接,未来会有无限可能。
当然,这个案例,有其共通规律,也有其个体性,不能代表所有的“同性恋者”都是一样的情况。
我们感慨:在这个人情冷漠、人心浮躁、信任出现危机的时代,中国孩子太缺乏做人、心态、价值观、两性关系、志向等等这些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因素的学习和指导了。
谁来成为中国青少年的人生导师?
我们掷地有声地说:我们来!
这些年,我们团结一群正能量的、追求生命意义的成人,就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更多青少年的榜样,让他们用专业的知识、敬业的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慈悲来陪伴、帮助、引领更多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走向优秀的道路。
即使路漫漫,吾也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也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我们一起,去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我们也想提醒家长,不要等到孩子出问题了才想到要学习、成长和改变。成长和改变是为了更及时、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和问题,修一颗永恒的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