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手机!| 郑委老师直播答疑第二讲
文章作者:郑委老师
文章发布时间:2021.9.2
文章朗读者:张欣
正文
郑委老师在直播答疑第一讲中说到:“双减政策的开启,体现了国家在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最基本任务,相信国家未来还会出台更多的教育政策,最大力度地保障和支持这一根本的任务落实,同时国家会有大量的政策让教育回归本质。”
很快,我们就看到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通知提出,要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面共管共治,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责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之前的教育部表示学校可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现在发布对网络游戏更严格的管控,都是在不断地还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而且国家会一直用行动告诉所有的人“教育的方向是让人学会奉献,学会立德,学会树人”这一思想。
下一步国家一定会大力推广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如何让孩子有责任感,有道德感,有方向,以及向善和利他。
爱与幸福的爱相伴团队,将把我们这些年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有效方法,通过直播或课程的方式,以及各城市的“爱上▪幸福吧”普及出去,把爱与幸福最想做的“幸福小家、帮助大家、贡献国家” 真正落地。
我们可以跟孩子们谈谈理想、志向、责任、道德、爱国、利他、助人,而不只是谈一谈作业、手机、学习成绩、考上大学,找好工作,挣更多的钱,买车买房,成为商人或明星。
因为学习好,挣到钱,买车买房,这都是阶段性的成功,而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是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有道德、有理想、爱父母、爱国家、追求生命意义的人。
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这样的人,家长还需要担心焦虑孩子沉迷手机,不爱学习吗?
在直播答疑的第一讲中,我们收到了不少父母的提问,一般聚焦在两个问题上:
一、“双减”政策来了,我的孩子不参加那么多培训,不写那么多作业,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
二、“双减”政策来了,我的孩子有了大量的时间,会不会每天抱着手机不放?
其实,手机问题,并不是因为“双减”政策的出台,才成为突出的问题。
没有“双减”政策时,手机问题也已经成为了中国父母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
孩子沉迷于手机,爱玩手机、放不下手机的问题,不好解决。
因为一方面手机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交友联系
生活支付
出门行程监控
个人信息认证
……
没有手机不行,有了手机,很多人(包括成人和孩子)又被手机所控制,这就形成了一个突出而尖锐的矛盾。
手机问题难解决,主要原因在于“爱玩手机”只是症状,不是真相。
太多的父母总看孩子症状,很少去关注症状背后的真相,真相需要父母先想下面几个问题:
您了解你的孩子吗?
您的孩子为什么爱玩手机?
您的孩子在手机上都和什么样的人联系?
孩子看似在玩手机,手机背后是他的交友群体。
不同的孩子用手机做不同的事儿,不同的孩子因为使用手机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但是表现形式都是总是拿着手机。
我们把玩手机和网络游戏的问题,分成四类:
第一类孩子
生活当中孩子是积极阳光、上进自律的,手机对他来讲是个工具。这一类孩子玩手机更多在游戏当中放松和娱乐,该做的事他依然会去做。
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一类。而这类孩子最怕父母因焦虑而过度干预,让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问题。
第二类孩子
孩子内心充满着压力和焦虑,对结果特别执着,甚至有完美主义、强迫症倾向。这一类孩子玩手机,往往是在释放压力,排解焦虑,拿起手机就不太愿意放下。
本质是孩子的心态和价值观出了问题。当他压力、焦虑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可能就会成瘾。
第三类孩子
孩子本身是迷茫和厌世,生活中无聊、无助。内心极度痛苦时,还会自残自杀。他们拿着手机玩着游戏,是因为不愿意、不想关注现实世界。一旦沉迷手机游戏,有可能什么都不顾了。比如不去上学,黑白颠倒,跟父母对抗等等。
本质是孩子爱与被爱出了问题,他可能没有感受到真爱,渴望而得不到后不再相信真爱。
第四类孩子
孩子自私自我,享受享乐,总考虑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吃不了苦,没有毅力,不愿意积极上进,怎么舒服怎么来。业余时间就在手机上交友,寻找刺激。
本质是孩子的责任和道德出了问题。
手机问题并不好解决,是因为看似孩子在玩手机,其实是不同生命状态的孩子跟手机发生了联系。孩子摆脱不了手机对他的影响,是因为内在世界有需要进步、调整、面对,甚至是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不一样,解决的方向也不一样。
第一类孩子,父母不用太担心,但是家里需要树立规矩,让家庭更良性的循环。
第二类孩子,要解决孩子内心焦虑和压力的问题。
第三类孩子,要解决孩子人生没有方向,活着没有意义的问题。
第四类孩子,要解决孩子责任和道德的问题。
【具体讲解,可以阅读以往的博文《从孩子爱玩手机问题看家庭真相 | 郑委老师答疑系列》《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手机问题往往是因为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所以解决孩子手机问题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让孩子拥有自律。拥有自律的孩子就会成为第一类的孩子。
现在太多的孩子从小就处在他律中,到了青春期之后谁都管不了,自律又建立不起来,就走上了无律。
综合来说,解决孩子手机问题需要做的三件事:
一、家庭要有规矩,孩子就有自律。
立规矩可不是制定规则,这一定要区分开来。
二、孩子要有能力,除了学习以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内在才能越来越强大,不害怕困难和问题。
三、有志向。
有了志向就有了方向,人有方向才不迷茫。当然志向和目标是有区别的,父母需要搞清楚区别在哪。
如果一个孩子有规矩、能自律,有能力解决问题,同时还有志向,那手机就根本不是个问题。
未来的直播答疑中,会慢慢跟大家谈一谈如何建立规矩,如何让孩子有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理想和志向。
国家正在为民族复兴努力,教育正在回归,家庭教育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之一。
如果一个家庭,以规矩、文化、真理为中心,老人最重要,爱人第二位,孩子第三位,伦理正常,欢声笑语,在此基础之上,父母要活得有意义,那孩子一定会跟随父母走在这条阳光大道上。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对家庭有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会有一种心理“我爱我家,我不能给家抹黑”。这就是俗话说的“良家不出逆子”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