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发表日期:2021年10月6日
博文类型:颐和教育爱未来
朗读人:孔艳艳
正文
国旗下,讲述我心中的颐和
原创 公众平台编辑组 郑委老师 今天
前言
昨天泓钧在国旗下的讲话,你是否感受到了颐和孩子的不一样?是否对颐和产生了好奇?
颐和经历了什么,颐和孩子在颐和又经历了什么?
今天,我们分享沛芳老师国旗下的讲话。
她是最早一批进入颐和学校的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她的讲话,了解过去五年颐和所发生的一些故事,感受到信念、成长、使命、榜样所带给颐和人的力量。
正文
文 沛芳老师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孩子们以及到场的家长们,此刻,我站在国旗下讲话,这也是我第一次站在颐和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
我们是在颐和这片土地上,在国庆节升起了这面国旗。
当铭宏说:“中国这72年经历了什么?”我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被触动了。
因为在颐和这片土地上,就在我们的农场,曾经也有无数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
在与村里的老人聊天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他们的父辈们从南华山里扛出来一个又一个的红军战士遗体,安放在此。
这群红军战士在方志敏的带领下,打游击,打日本鬼子,他们没有亲人来认领,他们的父母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于是,只能安安静静地长眠在我们的农场。
每一次路过农场的时候,我的心里都会默念,“前辈们,你们想要的明天我们在替你们享受,我们替你们看到了。”
所以,我对颐和的农场会有一份特别不一样的情感,我愿意守护这方土地。
因为,它不光是颐和农场,他更是祖先默默祝福过的土地。
我们的学校就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像旭日东升的太阳,一点点跳出天际。
我知道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位老师,每一天的所作所为,都有无数的先辈们在看着。
当我们的信念和他们的信念合一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收到一种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我想这是他们的祝福,这也是他们的力量在我们身上循环和传承。
看到一批又一批孩子走进校园,一个学期,一年、两年、三年甚至五年,他们开始慢慢地站直了,内心深处原本就有的光明被唤醒了,我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传承的是什么。
刚才鸿钧说他不舍时,我再一次流泪,我看到很多老师都在流泪。
我想这个眼泪当中不光是不舍,更多的是自豪和祝福。
因为,我们的心已经早早在一起,我们早就是一家人,不管孩子们到哪里,永远都是我们的孩子。
还记得2015年,我刚到颐和时的样子,当时只有十多个孩子。
那个时候的阳阳刚从幼儿园过来,那个时候的晴晴还梳着羊角辫,那个时候的瑾程、靖程、小聂,还一脸的稚气,偶尔还会闹闹别扭,哭哭鼻子。
如今,我站在他们面前都要抬头仰视他们,他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六年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只是六年,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颐和已经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一粒粒种子,正在发芽,跟他的身高一样在蹭蹭蹭地往上长。

就如,小聂刚才在台上讲到颐和的变化的时候,我看到在他心中很怀念曾经陪着他长大,给他温暖、接纳、包容和正能量的哥哥姐姐们,在他的心中,他们就是颐和凝聚力的代表。
慢慢地,他也开始变成了颐和的中流砥柱,他们也可以团结新来的同学和留下的同学,成为颐和的正能量。
这群曾经是颐和最小年龄的一批孩子已经积蓄了很多很多的力量,但是这股力量怎么样去变成颐和的正能量,社会的正能量?
我想这考验着我们老师。这个考验,不亚于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的革命先辈们,他们是用肉身在奋斗,而现在我们需要用信念,用行动在新的时代树立起中华少年的模样。
这个课题很高大、很厚重,需要我们在场的每一位颐和人共同完成这个使命。
我相信,在多年以后,“颐和人”三个字会成为一面旗帜。
结语
颐和在爱与幸福里一直是众多家人关注的焦点。
很多家人都期待看到颐和的好,看到颐和孩子的优秀。
我们想说,颐和永远都不会好,也永远都不会坏,颐和的孩子也永远都不是一直好,或者一直坏。
因为颐和是个生命,它永远在成长。颐和的老师和孩子是一个个生命,他们每天都新鲜地活着。颐和陪着他们成长,他们也看着颐和成长。
所以,颐和孩子们常说的:颐和永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但远比你想象中要好得多。
不要看颐和的好,也不要看颐和的坏,要看颐和的进步。
不要看孩子的好,也不要看孩子的坏,要看孩子的进步。
不要看爱人的好,也不要看爱人的坏,要看爱人的进步。
不要看自己的好,也不要看自己的坏,要看自己的进步,让别人感受到每天都是不一样的你。
把人生活得鲜活,活得止于至善,活得特别美妙和美好。这就是颐和学校,这就是颐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