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家庭教育 | 郑委老师直播答疑第一讲
文章作者:郑委老师
文章发布时间:2021-08-31
文章朗读者:孙晓芳
正文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的一条关于“双减”政策的转发消息:
#“双减”来了
小学一年级全部口头测试、二年级才开始用试卷考试
小学三四五年级不考英语,但是中考英语是必考科
小学阶段只留期末考试,取消月考和期中考试,初三以前没有统考,但是中考是全市统考。
这一系列的措施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初三之前,你压根就不知道你的孩子考多少分、属于什么水平。这样的话,很多家长就不用再焦虑了,但等你发现孩子成绩不行的时候,也没补救机会了。
有家长表示,这简直是在拆盲盒,太刺激了!
我就问你:这招绝不绝?
用中考把人才选出来,再用高考进行全国比拼!
这样一部分孩子送到大学去学习,剩下的孩子就锻炼动手能力去学门技术
对家长来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你的孩子是哪一半呢?
这样一则消息,孩子们或许拍手称快,可对于家长是不是更焦虑了呢?焦虑啥?
过去,不管自己有教育水平,还是没教育水平,至少把孩子往兴趣班、培训班一送,还能求个心安。现在呢?
▪孩子不上培训班,每天呆在家里,会不会像疫情期间那样,亲子冲突不断?
▪学校作业、考试大量减少,多出来的时间,孩子抱着手机电脑玩游戏怎么办?
▪家长看着孩子不学习,大量的时间都在浪费,焦虑乘N次方的递增,怎么办?
▪没有了培训机构,家长要加班,周末假期谁来照看孩子?
……
这次,我们就来谈一谈“双减”政策下,家长该如何看待,如何应对。
这次是第一讲,先讲宏观的,然后我们后续会有第二讲,第三讲……逐渐从宏观向更微观的方向递进。
图片
01
首先,国家为什么要实施“双减”?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我们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以结果为导向,一切为了成功的功利模式。
一个孩子生出之后,甚至还没有呱呱落地,家长们像军备竞赛一样的开始高度紧张地准备着。
上最好的早教,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中学,并进入最好的班级,考上第一名,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找到最好的工作,挣到最多的钱,认为这样就能幸福。
所以,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努力竞争,甚至让孩子们像动物界一样,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看似是为了让孩子们过上幸福生活,实际上是为了更多的名、更多的利、更多的权和更多的财。
等得到名利权财后,就开始吃喝玩乐,享受生活,直到去死。实际上过的是无意义的人生。
孩子小的时候,在意父母,听老师的话,他们会按照家长和老师说的去努力追求成功,可成功毕竟是少数,第一名只是一个,班级前三名也就三个,绝大部分人是成功不了的。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无论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家长、老师期待的所谓的成功,又没有正确的方向,他们就开始早早的放弃竞争,不再努力了:
▪有些孩子无力了,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有些孩子无聊了,业余时间捧着手机,过一天是一天;
▪有的孩子无责了,不愿意承担任何的责任;
▪还有些孩子无感了,没有感受,没有情感,像机器人般活着;
▪当然很多孩子无奈了,行尸走肉般;
▪还有很多孩子叛逆、顶撞,甚至打骂父母,显得非常无情。
孩子无力、无聊、无责、无感、无奈、无情、无意义地活着,这是我们想教育出来的孩子吗?
当然不是!
教育
应该是让世界更美好
应该是促进家庭幸福
应该是为了让人优秀
教育本身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让一个人有道德、有自律,学会做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了这一根本任务。
相信未来国家还会出台更多的教育政策,最大力度地保障和支持这一根本的任务落实,同时国家会有大量的政策让教育回归本质。
就像我们看到的,“双减”政策下八个试点城市之一的成都,就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双提”政策:提高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提升中职学生升入高校的升学率。
民族复兴的过程,一定是文化复兴的过程;
文化复兴的过程,一定是中国人的教育回归的过程。
中国只有教育回归,才能在未来10年20年,支持中华民族再次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所以,家长们,我们应该去思考思考:我们小家的教育是否能跟上国家教育宏观的改革和变化?
要跟上国家教育宏观的改革和变化,家长们就得多想想宏观的事。
例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而不要只在“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孩子玩手机怎么办”这些问题上打转。
当你能在宏观上把握好方向,才能指导微观上的行动。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道德是基础,责任是底色,志向是方向,能让人不再迷茫,人生的意义可以是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精神,也可以是道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力量。这是中国人应该有的样子。
图片
02
其次,在国家教育宏观改革和变化下,家长们需要思考两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如何拥有美好生活?
第二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何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
很多人认为,只有孩子学习好,才会有美好的生活。其实这些思路都存在问题。
如果国家不出台“双减”,孩子回家,作业做到十一二点,周末在各种培训班度过,父母把挣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培训班费用上,同时又把各种压力、焦虑、恐惧都宣泄在孩子身上。
我们的家庭有美好生活可言吗?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从“物质文明”的需求,回归到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曾经“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变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就是因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才会呈现出“竞争激烈”的状态的。
思考这两个宏观问题很重要,非常重要。
图片
03
再次,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家长们确定宏观方向的同时,更应该想一想三个微观问题:
第一,您家有没有规矩,如何有规矩?
如果家里没有规矩,那会不会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呢?充斥着欲望和恐惧,充满着对孩子的要求。
第二,要不要提高孩子的能力,如何提高?
以前,家长老师想的都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是不是要想想如何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第三,孩子有没有志向,该如何拥有志向?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只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如何拥有一个真正快乐有爱的童年?”因为,一个拥有真正快乐有爱童年的孩子,长大了就一定会有志向。
志向是一个人的方向,有了方向人才不迷茫,不随波逐流,不被未来的某件事所影响,而出现不可控的后果。
中国教育要回归了,家长们真的需要跟随国家政策,回到文化的高度,回到道德的高度,回到规矩的高度去思考去成长,而不是只在名利权财、吃喝玩乐上追逐了。
教育应该引导人优秀和幸福。
一个孩子优秀而幸福,算不算是人生的赢家呢?
当你在国家的“双减”政策下,思考宏观上的两大问题:
你是否跟着国家的政策去思考教育回归的问题?
你究竟要把美好生活和孩子教育引向何方?
同时,你要想明白微观上的三个问题:
家庭如何树规矩?
孩子如何有能力?
孩子如何有真正的人生志向?
你才能向幸福生活、美好生活迈进!
这也是“双减”政策下的家庭教育方向。
结语
本文是郑委老师视频号公益直播答疑第一讲的重点内容。
第二讲,郑委老师将针对“开学减负了,孩子会不会更加沉迷于手机?家长怎么办?”继续为大家直播答疑,我们会陆续整理重要内容持续发布,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