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父母复学,才是孩子人生复学的开始(来自FM196632905)

只有父母复学,才是孩子人生复学的开始(来自FM196632905)

2024-01-26    21'55''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703 6

介绍:
博文发表日期:2024年1月22日 朗读:天津 陈红雨 正文 编者: 今天讲述的是一个休学家庭走过来的成长轨迹。 孩子从活泼可爱到眼神呆滞无光,家长都做了些什么? 爸爸: 我的孩子从小好动,容易被老师关注。老师给我们一反馈啥事,我就会“收拾”他。 收拾的方式就是我的父母从小对待我的方式——打。甚至于孩子告诉我,他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我也觉得“苍蝇不盯无缝的蛋”,花钱给你读书,你怎么总是惹事生非,又把他打一顿。很多次我都把孩子的屁股打得坐不了凳子。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原来灵动的孩子眼睛里没了光,呆呆的。 妈妈: 我很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孩子是否有礼貌,注重孩子的学习……就像把孩子框在一个小框子里,他只要伸出胳膊伸出腿,就会被我冷酷地摁回去。 渐渐地,孩子不再喜欢和我说话,不再积极回应我,眼神甚至有点呆呆的。 编者: 即使是这样,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出问题了。 生活就这样继续着,一次突发事件,让这个家庭做出了一些调整。 妈妈: 孩子喜欢画漫画,他画了一小本丑化老师的漫画。老师看到后,把他撵回了家。 我和爱人连续找了老师三次,老师说孩子必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重新走进课堂。 于是,我们让孩子写了一份检查,并在家里让他背熟了再当面给老师认错。 那天,在老师的办公室,孩子紧张得不断抓自己的裤缝,几乎背不出来。看着恐惧得不知所措的孩子,我的心隐隐作疼。 之后,我做了一个决定,中断孩子在体制内学校的学习,把他送到了一所心性教育的学校。 爸爸: 看着呆呆的孩子,我感觉到确实需要做出改变。 那时候孩子在学校被排挤,回家我们又是如此简单粗暴,真心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我也同意了爱人的决定。 编者: 当孩子遇到问题,家长想的往往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就孩子的问题去解决,真的能解决吗? 爸爸: 这所学校不教文化课程,只让孩子恢复他的身心。他在那里学了4年半,交到了对他好的朋友和老师。 回来后,没上过三年初中课程的他,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考上了我们当地特别好的私立高中,让我们很惊喜。 高一时,他的状态特别好,班主任对他也很包容,例如他不想上晚自习,班主任也是允许的,而孩子的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三。 当时,我们很高兴,觉得之前做的是对的,内心的期待和要求也随之提升。 孩子上到高二,一是换了班主任,二是我们的高要求回来了,在双重重压下,他一下就崩溃了。 崩溃后,他不上学了,在家黑白颠倒打游戏,我和他之间的冲突更大了,简直跟仇人一样。 那时的我,半夜醒来睡不着,就在阳台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有时候都想这么跳下去。焦虑无奈无力,不知道这大辈子活着是为了啥? 和爱人的关系想好好不了,只是为了孩子维系着表面的和平。现在孩子又这样,真的很绝望。 在孩子高考前的两个月,心急如焚的我和孩子差点动了刀子。 最后孩子妥协了,他说可以为了我们参加高考。他考了300多分,还是他妈妈帮他填了专科的志愿。 录取通知书来了后,孩子没有去,自己走出家门当了保安。 编者: 家长在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总想改变孩子,让孩子变好。例如:给他换个环境等等。 实际上,如果父母没有真正发生改变,到头来你会发现,当孩子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依然会被类似的事件把内心藏着的恐惧激发出来。 例如:这个孩子,父母给他换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他放松后,又开始想好,想努力了,当他回到学校遇到老师对他严厉,父母又重复着过去的担心和要求,他内在的恐惧和无力被再次激发,孩子就崩溃了。 家庭是一个系统,如果这个系统不改变,想通过改变外在来让孩子变好,往往会南辕北辙。 只有这个系统发生改变,孩子感受到不一样的家庭氛围,家庭的情感流动起来,孩子内在注入了爱和信的力量,才会走出来。好在,爸爸妈妈进入爱与幸福学习,引领着他们走向正道。 妈妈: 2017年的元月份,孩子休学后,我们非常焦虑,我的孩子还有未来吗?我们整个家庭沉浸在压抑冰冷窒息的状态中,我开始学习爱与幸福。 爸爸: 爱人是2017年学习的,慢慢地,我感觉到她有点变化了,在家里不再瞎折腾了,以前她像个怨妇,现在可以安静下来了。 我很好奇,就去参加了上海七期智慧家长训练营,听完郑老师的课,非常震撼和震惊,难道我以前的教育都是错的吗? 郑老师说:“爱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方不好意思”,我想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也正如郑老师说的那样,听的时候激动,想起来冲动,回到家一动不动。我回来后,按照要求背了一个月的秘笈——改变原则13条,然后,就没再继续坚持。 不过,孩子还是感觉到我们稍微有点变化,他就有点相信了,于是他去了颐和学校。 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向我们说了他内心的痛苦。他告诉我们,他很多次想自杀。这一下子让我清醒起来,我看到了孩子的不容易,非常自责,甚至有好多次都想用自残的方式来解脱这种自责。 编者: 当父母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孩子曾经的痛苦时,他们开始真正的看见孩子,也会陷入自责中。 我们想告诉父母们:不是父母出了问题,是爱出了问题;不是孩子出了问题,是爱出了问题。你们只是不会爱而已,不怪你们!每一位坚持改变自己的父母都让人敬佩! 爸爸: 我看到孩子的不容易后,开始参加亲子中心辅导。 宋老师给我们一家三口辅导,我逐步看到所有的发生都是我的问题,我对孩子很在意不满意,给他的压力太大,非打即骂,还自以为是为他好,自以为给了他最好的爱,其实都是在给他伤害。 我崩溃大哭,在孩子的怀抱里大哭,从那次起,我感觉到跟孩子的关系好一点,我们可以正常说话和表达了。 妈妈: 孩子太善良了,他不想我们自责,反而更觉得是自己没做好。 在孩子参加西藏成人礼时,老师给我发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孩子痛苦地嘶吼:“郑老师,我特别想去爱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去拉他们的手,我想去亲他们的脸,我想去爱他们,可我做不到啊,我的内心还有很多的痛苦横在我们中间,我怎么也迈不出这一步,请你帮帮我,如果让我爱到我的爸爸妈妈,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让我付出一切我都愿意。” 通过那个视频,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一直深深地爱着我们。我特别的感恩老天,给了我一个如此善良的孩子,即使我们做错了很多,他还是那么深爱着我们。 编者: 父母爱孩子远远没有孩子爱我们多,因为孩子对父母的爱往往是无条件的,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有期待和要求的。 爸爸: 在此期间,孩子去上了大学,我也坚持继续成长自己。 我看到了我过去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父母对待我的方式。我的童年是被妈妈打大的,我对妈妈有怨,我得化解和父母的关系问题。 于是我们全家参加了珠海孝亲营,没想到在现场被郑老师研修了。孩子得到了释放,说出了他内心的苦,也看到了我们的不容易,给我们做了跪拜,我们父子的心更近了,他就像个小孩一样在我们身上蹭来蹭去,久违的笑容回到了他的脸上。 编者: 父子俩、母子俩在孝亲现场心与心的表达,让这个家开始有了情感流动。 爸爸: 现在我俩什么话都可以说,可以互相开玩笑,可以互相打闹,他还敢怼我两句,我感觉被怼也很幸福。 妈妈: 看着他们父子俩走路都搭着肩走着,我百感交集。孩子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敢把内心深处曾经不愿意说的话,说给我们听。 有一次儿子说:"爸爸妈妈,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爸爸打我,我很害怕。" 我会跟儿子温柔地说:孩子,你难受了就给我们说出来,爸爸妈妈不知道怎么帮你解决这些难受,但是至少我们现在是可以接住你的情绪的。” 爸爸: 我当时不知道该怎么说,但内心深处挺喜悦的,孩子能把这些说出来。 编者: 当孩子说出曾经的伤痛时,很多家长会关注如何回应孩子。往往有这几种表现: 第一种,总想帮孩子解决问题,总想让孩子不痛苦。 第二种,又开始陷入自责了,觉得自己不好,怎么能给孩子造成这样的伤痛。 这两种都不正确,第一种是想帮孩子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背后是不允许他痛苦,他痛苦你就难受,还是为了自己;第二种是陷入自责的父母,自责也是负能量,这会让孩子更自责,更难受,他会觉得是自己说了这些话让父母难受了,他可能不敢再说。 其实,彼此真实表达出来,就是疗愈。 父母一定要学会倾听,看着他的眼睛,全神贯注的听,给孩子说:“你这么多的痛苦敢于表达出来,你好勇敢,说吧,有我们在,我们会一直陪着你。” 还可以真实的回应他:“儿子,听你提起这段往事,爸爸心里还有点难受,我看到了我还没有放过自己。” “儿子,你现在还怪我吗?”问出来不是为了要对方一个答案的,而是为了直面自己的自责。再补一句:“你今天勇敢的说出这些事儿,又让爸爸直面了一下自己的自责,你帮到了爸爸,儿子很勇敢,爸爸今天也很勇敢,给我们都点个赞”。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特别真实,特别有情感,特别良好的互动。 孩子的内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地从过去的“怕”和“要”的负能量,转化成“爱”和“信”的正能量。他的人生才能真正复学。 妈妈: 我们家情感流动得通畅,还得益于宋老师后续的辅导。他让我们一家三口必须每天都有相互表达、相互通情的时间。说有情感的话,慢慢地,我们真的感觉到特别地美好和喜悦。 编者: 如今,这个家庭每个人都能彼此感受到对方的需求,家中每个人的情感通了,家成了真正的家。 爸爸: 一路走来,我看到了那些陷入困境的孩子其实特别美好,他们不愿意伤害别人,不愿意伤害父母,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唤醒父母。 父母们,唯有了解、理解,才开始爱。改变永远是自己,当你改变了,你会发现对方为了适应你的改变,他一定会发生改变。 妈妈: 我们一家人走到今天,特别感恩爱与幸福,感恩我遇到的老师们。 我现在只需要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让自己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人,让家里充满欢声笑语,所有的好事都会自然而然来到。 编者: 孩子休学了,不要以复学为核心目的。因为孩子休学只是一个现象,只是多年的错爱结出的一个不好的果子。 例如: 有些孩子是心态不好,焦虑压力无法排解而休学的; 有些孩子是没有直面不好的结果的勇气而休学; 本文更多内容请参考郑委老师微信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