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来宾《互让的哲学》老洪诵读

胡来宾《互让的哲学》老洪诵读

2016-12-03    09'36''

主播: 破铜锣的声音

2629 11

介绍:
《互让的哲学》 文 / 胡来宾 两个挑夫挑着担子,于乡间小路相遇,不可过,两人身体侧行,过了,皆大欢喜。这种很平常的生活技巧用到了书法创作上,曰“担夫争道”。原典故出自唐李肇《国史补》。说草书大家张旭,曾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互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书法的结字布白,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 有争,应有让,闪避也要得法。若互争不让,那书法结体或章法就会前拥后挤,无主无次,不成体统。 处事为人亦同此理。 汉代的陈嚣为后世传颂,主要因为“德义”二字。他“居则让邻”,让出了一个“义里”。《后汉书》记载:“嚣与乡人纪伯为邻,伯夜窃嚣藩地自益,嚣见之。伺伯去,密移其藩一丈地,以益伯。伯惭惧,还所侵,又却一丈二尺相避,凡广三丈。太守高其义,名其闾为‘义里’。” 山阴(今绍兴)太守周府君还为“义里”刻石旌表,以彰典范,教化后人。和这相似的还有“六尺巷”的故事,影响则更大。清朝宰相张英的安徽桐城老家要修房子,结果和邻居发生了争执,寸土不让,张家人遂修书张英,让他动用权力干涉此事。张英仅回了四句诗:“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后惭愧不已,于是地基后退三尺。邻居见了也是很羞愧,同样后退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有了这条“六尺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如今,小小六尺巷,变成旅游胜地,此乃“互让”典范,是德泽长流,桐城福祉。 两个故事异曲同工。她彰显了中华民族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美德。 我们平时常说忍让,忍和让是有区别的,忍,把感情强硬抑制,决不有所表现。让,是不争,尽着别人。从生理上说,忍是痛苦的,让是宽慰的。忍是被动的,让应是主动的。经常会有忍无可忍场面,这,谁都不愿意。像耶稣说的“当人打完你的左脸,你再伸出右脸”。耶稣 是神,我们是人。所以,这种事,现实生活中是做不到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已经就是不得了的涵养了。领袖都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然,也有除外的,胡先生犯了错误,夫人会用她的“橡皮”拳头雨点似的打过来,胡某是坚决不还手的。这拳头也有亲昵的成分嘛。 因而,让,不能单方,应该双方。单方,就失去了正常生活游戏规则,会让成一方得寸进尺,这就不厚道了。所以,让,也有度,不至忍,不无限。当年越南老在边境搞小动作,中国让了,他们还挑衅,小平同志就拿颜色给看看了。互让,会于事有补,互让,会心情舒畅,互让,会海阔天空……让,是真诚,是礼仪,是美德。当今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是实现睦邻友好的夜中灯。婺剧《讨饭国舅》中,“国舅”吴明志快饿死了,还说:“我既然要死了,也要死路旁边,让人好走路》”。这让,是仁,是慈,美德之至!让,很多是无私的,常为后世称颂。如尧舜让天下,那是君主之贤德,而许由听到尧对他说“夫子立而天下治”时,都不心动,不管是否有清高的成分,也留得千古贤名。我建德老家有个近邻,年纪和我差不多,事业如日中天,并常年捐资助学、接济弱者。他的祖辈很穷,但很有德行,凡事总让着人,宁愿自己吃亏。乡人都说,这是他上辈人积了德之故。老家人常说,你这一世吃了白食,占了便宜,下一世会如数吐出的。有点迷信。佛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不能不信。 还有一个发生在台州的典故,是 寒山拾得的对话。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唐代隐士,居天台寒岩。拾得,唐天台山国清寺隐僧。这个穷和尚,有何等的豁达与胸襟。这,主要还是体现一个让字。因为,骂你、欺你者,将来要受恶报。如果你以怨报怨,又造了恶业,恶报的是你自己了。 凡事温良谦恭,互让互尊,自会悠然自得。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布袋和尚的《插秧偈》写道好:“手把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稻与道谐音,实写插秧,虚写修禅,“进”“退”之中,蕴含丰厚的人生哲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遇事不宜满,不宜过;满则溢,过则损。要会互让,要有余地,要想前景。富贵时,要想到贫穷的时候;得意时,要想到失意的时候;见汩汩甘泉,要想茫茫沙漠,走坦坦通途,要想荡荡天錾。此亦是互让,是慈悲,是尘世里纯净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