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实压抑残酷,诗歌有时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文艺的“野蛮”。但不可忽略的是,诗歌是感性力量的涌现,是人类情感最灵动的化身,是语词摩擦出的、有温度的火光。“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能够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搭建一方安宁的副空间,它或许无法直接改写现实,但可以改变一个人。本期Talk三联,记者与嘉宾介绍了“用生命写作”的爆破工诗人陈年喜、去相亲角朗读诗歌的艺术家曹再飞,以及翟永明与她的文化空间“白夜”,并共同探讨诗歌之于现实生活、之于普通人的意义。什么样的语词可以入诗?我们的诗歌教育存在着什么问题?人应该用什么方式与诗歌接触与相处?答案在风中飘着,随时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和抓住,正如诗意一直存在于我们附近——诗歌唤醒人们,也等待着被人们唤醒。【本期嘉宾】嘉宾 | 姜涛,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嘉宾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主播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时间轴】02:45 为什么要在此刻谈论诗歌?06:34 “白夜”里的小学生诗歌工作坊12:34 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在不断变化18:51 个体经验与共鸣,如何在诗歌中处理得当?26:28 诗歌应该打开生活,生活也可以打开诗歌32:29 朗诵与声音对于诗歌的重要性48:12 打工诗歌与“青椒诗歌”:我们为什么要写诗?58:19 为什么诗歌也是一种思维方式?1:00:50 通过诗歌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1:11:36 悲剧面前,诗歌何为?1:16:20 对于诗歌关注的落差,是如何形成的?1:20:13 中年油腻大叔更需要读诗、写诗【新刊速递】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图片]【收听方式】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