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冀中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
那古朴宁静的村道、陈旧斑驳的石碾,那无言伫立的古槐、饱经风霜的古钟,还有那隐于房根墙角的枪眼工事、临街墙上的大幅抗日标语,都在默默诉说着这个普通村庄、在那个峥嵘岁月里的战斗传奇。
河北保定西南30公里处的冉庄,始建于隋代,唐代植槐树于街,宋朝一度繁荣,素有“唐村宋镇”之说。
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地道战这种作战形式,起源于抗战时期的冀中平原。
面对日军疯狂的“扫荡”与三光政策,冀中人民为保存自身力量,开始将目光投向地下。
从最初出现的俗称“蛤蟆蹲”的单口隐蔽洞,演化为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最终形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能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
历史上,地道战最终形成了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半径为130公里的活跃区,而这一地区的中心正是冉庄。
冉庄地道战遗址占地30万平米,至今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而地下则保留着抗战时期修筑的地道。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得十分完备。
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灵活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巧妙打击敌人的直接成果,是平原地区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杰出创作,它使无险可守的平原变为坚不可摧的要塞,成为打击日寇、保存自己的地下堡垒。
来自“文明互鉴”社群 - 旅见旅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