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和科研都是艰难的,而我们习以为常的「学生心态」则会让这份艰难加倍。
作为应试教育下培养起来的「好学生」,我们中的很多人早已习惯通过认真听讲和海量刷题完成学习目标,习惯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成绩评价自己的进度和价值,习惯享受老师耐心细致的无私教诲,习惯遵循清晰的指导和明确的路径,习惯吸收知识然后完成任务,习惯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而这一切,几乎都和「学者」培养背道而驰。
面对散养的导师、各怀心思的组员、久攻不下的研究难关、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的选题,习惯当好学生的我们很容易陷入迷茫和挫败的漩涡。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些人能够很快适应学者模式,自信展示研究工作,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和创新性的想法,主动与各方教授寻求合作,不惧怕失败和风险,也不容易受外界声音左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心态和学者心态,到底有什么不同?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来自听友群(二群)的小伙伴,即将博士毕业的畅昊,互相交流各自的学术成长经历与所思所感,以及文理学科在「学者心态」培养方面的差异。
【嘉宾】畅昊,南洋理工博士最后一年,目前在德国访学,材料方向
在这期的录制中,我们克服了Zeyuan的感冒、Gillian的hangover,以及三大洲的时差,请给我们掌声鼓励
00:00 Intro
00:42 畅昊的科研经历:从物理,到材料,再到机器人
03:04 “学生心态”和“学者心态”的核心差异在哪里?
04:38 文科训练鼓励我们早早抛弃标准答案
05:27 理工科最难的一步是从第一作者到通讯作者的跨越
08:34 independent researcher和数据劳工的区别在哪里
13:39 人文领域的难点是如何独立提出好的研究问题
15:34 “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17:33 师生关系如何影响博士生“学者心态”的转变
20:01 家长式的导师
21:33 当论文能够通过一套方法批量生产,是否还有必要培养“学者心态”?
24:09 散养式的导师
25:10 博士生培养就像训练AI
29:22 我自己的学业和研究,我自己最了解
32:38 如何“向上培养”导师
37:08 如何自信且得体地表现自己(和画饼)
39:52 如何与组员相处,遇到奇葩组员怎么办
44:18 与教授建立人脉:从学生式的请教到学者式的合作
47:09 如何克服学术社恐
51:40 总结:如何在读博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学者心态”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订阅我们的播客:喜马拉雅 荔枝 小宇宙 Apple Podcast Spotify YouTube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疑问和需求,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ze2yuan1,备注来意
邮箱:gradlounge@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