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浚县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人口70.3万,辖1乡6镇4个街道办事处,439个行政村,25个居委会。 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商代称黎,西汉初置黎阳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境内现有名胜古迹300多处,国家级保护单位4处16项,省级保护单位4处9项。浚县大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 浚县古城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面积2.5平方公里,城内街区结构布局保存完好。2013年,浚县古城保护建设工程全面启动,被纳入河南省旅游发展规划,成为鹤壁市文化旅游产业“龙飞鹤舞”的龙头。 浚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浚县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 浚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本土特色浓郁,有石雕石刻、泥塑、古陶、柳编等30多个门类1000多个品种,其中,“泥咕咕”、“民间社火”、“西路大平调”、“浚县古庙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浚县是千年粮仓之地。 浚县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隋唐时期国之重仓——黎阳仓,被列入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可以说,在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文明演进过程中,浚县一直与粮食结缘,是农耕文明辉煌荣光的见证和缩影。 女:浚县农耕文明历久弥新,目前,全县耕地108万亩,基本农田8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80万亩以上,产量100万吨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小麦基地县、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连续20年荣获省“红旗渠精神杯”。 这是一幅画卷,画出百里花园的水墨村庄;这是一首诗篇,吟醉历史文化名城的乡村梦幻;这是一曲飞歌,唱响千年浚县最美的乐章。 一直以来,浚县始终坚持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三个统筹”,文明创建、群众工作、扶贫攻坚“三个结合”,使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生态、文化、特色产业的优势推动,催生出一批特色产业村、生态旅游村和传统文化村。倡导发展“一村一品”的屯子镇蒋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强村、旅游兴村、项目带村和文化活村的新路,石雕优势进一步突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而有着千年古村美誉的新镇镇新镇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和社会保障多头并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观光旅游业的新突破,成为全市农家乐旅游示范村;闻名遐迩的白寺镇白寺村彰显文化特色,倡导保护利用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了村级文物陈列馆,荣膺“河南省古文化村落”称号。覆盖城乡的群众工作“三级网络”,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下联动、“三帮”到村的帮扶效应,成为浚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无尽动力,美丽的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年来,全县美丽乡村财政奖补项目共涉及新镇、屯子、小河、白寺、善堂5个试点乡镇,总投资12715万元,其中省级配套6410万元、市配套1043万元、县配套2046万元,整合涉农资金3216万元。通过美丽乡镇建设项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延伸,另外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全省文明县城,农民生活水平、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多,贫困人口明显下降,实现了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 2015年10月9日,全县建设美丽乡村千人动员大会隆重召开,会议全面部署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行动计划,确定了建设全省最美乡村、打造“三化”同步发展楷模、争创全国文明县城三大目标,向全社会发出了“干,快干,拼命干,干成一流”的行动号召,吹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冲锋号,标志着浚县迎来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热潮。领导帮扶创建制度和县直单位创建结对制度的建立,持续助力美丽事业,在重点突破和资金保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共建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