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合坟

李锐-合坟

2022-09-04    20'10''

主播: 95涛声依旧

546 8

介绍:
院门前,一只被磨细了的枣木纺锤,在一双苍老的手上灵巧地旋转着,浅黄色的麻一缕一缕地加进旋转中来,仿佛不会终了似的,把丝丝缕缕的岁月也拧在一起,缠绕在那只枣红色的纺锤上。下午的阳光被漫山遍野的黄土揉碎了,而后,又慈祥地铺展开来。你忽然就觉得,下沉的太阳不是坠向西山,而是落进了她那双昏花的老眼。   不远处,老伴带了几个人正在刨开那座坟。锨和镢不断地碰撞在砖石上,于是,就有些金属的脆响冷冷地也揉碎到这一派夕阳的慈祥里来。老伴以前是村里的老支书,现在早已不是了,可那坟里的事情一直是他的心病。   那坟在那里孤零零地站了整整十四个春秋了。那坟里的北京姑娘早已变了黄土。   “惜惶的女子要是不死,现在腿底下娃娃怕也有一堆了……”   一丝女人对女人的怜惜随着麻缕紧紧绕在了纺锤上——今天是那姑娘的喜日子,今天她要配干丧。乡亲们犹豫再三,商议再三,到底还是众人凑钱寻了一个“男人”,而后又众人做主给这孤单了十四年的姑娘捏和了一个家。请来先生看过,这两人属相对,生辰八字也对。   坟边上放了两只描红画绿的干盒子,因为是放尸骨用的,所以都不大,每只盒子上都系了一根红带。两只被彩绘过的棺盒,一只里装了那个付钱买来的男人的尸骨;另一只空着,等一会儿人们把坟刨开了,就把那十四年前的姑娘取出来,放进去,然后就合坟。再然后,村里一户出一个人头,到村长家的窑里吃荞麦面合各,浇羊肉炖胡萝卜块的哨子——这一份开销由村里出。这姑娘孤单得叫人心疼,爹妈远在千里以外的北京,一块来的同学们早就头也不回的走得一个也不剩,只有她留下走不成了。在阳世活着的时候她一个人孤零零走了,到了阴间捏和下了这门婚事,总得给她做够,给她尽到排场。   锨和镢碰到砖和水泥砌就的坟包上,偶或有些火星迸射进干燥的空气中来。有人忧心地想起了今年的收成:“再不下些雨,今年的秋就旱塌了……”   明摆着的旱情,明摆着的结论,没有人回话,只有些零乱的叮当声。   “要是照着那年的样儿下一场,啥也不用愁。”   有人停下手来:“不是恁大的雨,玉香也就死不了。”   众人都停下来,心头都升起些往事。   “你说那年的雨是不是那条黑蛇发的?”   老支书正色道:“又是迷信!”   “迷信倒是不敢迷信,就是那条黑蛇太日怪。”   老支书再一次正色道:“迷信!”   对话的人不服气:“不迷信学堂里的娃娃们这几天是咋啦?一病一大片,连老师都捎带上。我早就不愿意用玉香的陈列室做学堂,守着个孤鬼尽是晦气。”   “不用陈列室做教室,谁给咱村盖学堂?”   “少修些大寨田啥也有了……不是跟上你修大寨田,玉香还不一定就能死哩!”   这话太噎人。   老支书骤然愣了一刻,把正抽着的烟卷从嘴角上取下来,一丝口水在烟蒂上亮闪闪地拉断了,突然,涨头涨脸地咳嗽起来。老支书虽然早已经不是支书了,只是人们和他自己都忘不了,他曾经做过支书。   有人出来圆场:“话不能这么说,死活都是命定的,谁能管住谁?那一回,要不是那条黑蛇,玉香也死不了。那黑蛇就是怪,偏偏绳甩过去了,它给爬上来了……”   这个话题重复了十四年,在场的人都没有兴趣再把事情重复一遍,叮叮当当的金属声复又冷冷地响起来。   那一年,老支书领着全村民众,和北京来的学生娃娃们苦干一冬一春,在村前修出平平整整三块大寨田,为此还得了县里发的红旗。没想到,夏季的头一场山水就冲走两块大寨田。第二次发山洪的时候,学生娃娃们从老支书家里拿出那面红旗来插在地头上,要抗洪保田。疯牛一样的山洪眨眼冲塌了地堰,学生娃娃们照着电影上演的样子,手拉手跳下水去。老支书跑在雨地里磕破了额头,求娃娃们上来。把别人都拉上岸来的时候,新塌的地堰将玉香裹进水里去。男人们拎着麻绳追出几十丈远,玉香在浪头上时隐时现地乱挥着手臂,终于还是抓住了那条抛过去的麻绳。正当人们合力朝岸上拉绳的时候,猛然看见一条胳膊粗细的黑蛇,一头紧盘在玉香的腰间,一头正沿着麻绳风驰电掣般地爬过来,长长的蛇信子在高举着的蛇头上左右乱弹,水淋淋的身子寒光闪闪,眨眼间展开丈把来长。正在拉绳的人们发一声惨叫,全都抛下了绳子,又粗又长的麻绳带着黑蛇在水面上击出一道水花,转眼被吞没在浪谷之间。一直到三十里外的转弯处,山水才把玉香送上岸来。追上去的几个男人说山水会给人脱衣服,玉香赤条条的没一丝遮盖;说从没有见过那么白嫩的身子;说玉香的腰间被那黑蛇生生的缠出一道乌青的伤痕来。   后来,玉香就上了报纸。后来,县委书记来开过千人大会。后来,就盖了那排事迹陈列室。后来,就有了那座坟,和坟前那块碑。碑的正面刻着:知青楷模,吕梁英烈。碑的反面刻着:陈玉香,女,一九五三年五月五日生于北京铁路工人家庭,一九六八年毕业于北京第三十七中学,一九六九年一月赴吕梁山区岔上公社土腰大队神峪村插队落户,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七日为保卫大寨田,在与洪水搏斗中英勇牺牲。   报纸登过就不再登了,大会开过也不再开了。立在村口的那座孤坟却叫乡亲们心里十分忐忑:   “正村口留一个孤鬼,怕村里要不干净呢。”   可是碍着玉香的同学们,更碍着县党委会的决定,那坟还是立在村口了。报纸上和石碑上都没提那条黑蛇,只有乡亲们忘不了那慑人心魄的一幕,总是认定这砖和水泥砌就的坟墓里,聚集了些说不清道不白的哀愁。荏苒便是十四年。玉香的同学们走了,不来了;县委书记也换了不知多少任;谁也不再记得这个姑娘,只是有些个青草慢慢地从砖石的缝隙中长出来。   除去了砖石,铁镢在松软的黄土里自由了许多。渐渐地,一伙人都没在了坑底,只有银亮的镢头一闪一闪地扬出些湿润的黄色来。随着一脚蹬空,一只锨深深地落进了空洞里,尽管是预料好的,可人们的心头还是止不住一震:   “到了?”   “到了。”   “慢些,不敢碰坏她。”   “知道。”   老支书把预备好的酒瓶递下去:   “都喝一口,招呼在坑里阴着。”   会喝的,不会喝的,都吞下一口,浓烈的酒气从墓坑里荡出来。   木头不好,棺材已经朽了,用手揭去腐烂的棺板,那具完整的尸骨白森森地露了出来。墓坑内的气氛再一次紧绷绷地凝冻起来。这一幕也是早就预料的,可大家还是定定地在这副白骨前怔住了。内中有人曾见过十四年前附在这尸骨外面的白嫩的身子,大家也都还记得,曾被这白骨支撑着的那个有说有笑的姑娘。洪水最后吞没了她的时候,两只长长的辫子还又漂上水来,辫子上红毛线扎的头绳还又在眼前闪了一下。可现在,躺在黄土里的那副骨头白森森的,一股尚可分辨的腐味,正从墓底的泥土和白骨中阴冷地渗透出来。   老支书把干丧盒子递下去:   “快,先把玉香挪进来,先挪头。”   人们七手八脚地蹲下去,接着,是一阵骨头和木头空洞洞的碰撞声。这骨头和这声音,又引出些古老而又平静的话题来:   “都一样,活到头都是这么一场……做了真龙天子他也就是这个样。”   “黄泉路上没老少,惜惶的,为啥挣死挣活非要从北京跑到咱这老山里来死呢?”   “北京的黄土不埋人?”   “到底不一样。你死的时候保险没人给你开大会。”   “我不用开大会。有个孝子举幡,请来一班响器就行。”   老支书正色道:“又是封建。”   有人揶揄着:“是了,你不封建。等你死了学公家人的样儿,用火烧,用文火慢慢烧。到时候我吆上大车送你去。”   一阵笑声从墓坑里轰隆隆地爆发出来,冷丁,又刀切一般地止住。老支书涨头涨脸地咳起来,有两颗老泪从血红的眼眶里颠出来。忽然有人喊:   “呀,快看,这营生还在哩!”   四五个黑色的头扎成一堆,十来只眼睛大大地睁着,把一块红色的塑料皮紧紧围在中间:   “是玉香的东西!”   “是玉香平日用的那本《毛主席语录》。”   “呀呀,还在哩,书烂了,皮皮还是好好的。”   “呀呀……。”   “嘿呀……”   一股说不清是惊讶,是赞叹,还是恐惧的情绪,在墓坑的四壁之间涌来荡去。往日的岁月被活生生地挖出来的时候竟叫人这样毛骨悚然。有人疑疑惑惑地发问:   “这营生咋办?也给玉香挪进去?”   猛地,老支书爆发起来,对着坑底的人们一阵狂喊: “为啥不挪?咋,玉香的东西,不给玉香给你?你狗日还惦记着发财哩?挪!一根头发也是她的,挪!”   墓坑里的人被镇住,蔫蔫的再不敢回话,只有些粗重的喘息声显得很响,很重。   大约是听到了吵喊声,院门前的那只纺锤停下来,苍老的手在眼眉上搭个遮阴的凉棚:   “老东西,今天也是你发威的日?”   挖开的坟又合起来。原来包坟用的砖石没有再用。黄土堆就的新坟朴素地立着,在漫天遍野的黄土和慈祥的夕阳里显得宁静,平和,仿佛真的再无一丝哀怨。   老支书把村里买的最后一包烟撕开来,数了数,正好,每个人还能摊两支,他一份一份地发出去;又晃晃酒瓶,还有个底子;于是,一伙人坐在坟前的土地上,就着烟喝起来。酒过一巡,每个人心里又都升起暖意来。有人用烟卷戳点着问道:   “这碑咋办?”   “啥咋办?”   “碑呀。以前这坟底埋的玉香一个人,这碑也是给她一个人的。现在是两个人,那男人也有名有姓,说到哪去也是一家之主呀!”   是个难题。一伙人闷住头,有许多烟在头顶冒出来,一团一团的。透过烟雾有人在看老支书。老人吞下一口酒,热辣辣的一直烧到心底:   “不用啦,他就委屈些吧,这碑是玉香用命换来的,别人记不记扯淡,咱村的人总得记住!”   没有人回话,又有许多烟一团一团地冒出来,老支书站起来,拍打着屁股上的尘土:   “回去,吃合各。”   看见坟前的人散了场,那只旋转的纺锤再一次停下来。她扯过一根麻丝放进嘴里,缓缓地用口水抿着,心中慢慢思量着那件老伴交待过的事情。沉下去的夕阳,使她眼前这寂寥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