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系列:经济学界的“学术叛徒”理查德·塞勒

名校系列:经济学界的“学术叛徒”理查德·塞勒

2023-09-21    05'09''

主播: 百利天下留学

225 1

介绍: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 今天节目的主角是一位经济学家,和以往我们聊过的经济学诺奖得主不同,这位经济学家没有顶尖院校的学习背景,也没有一进入经济学领域就被同行认可。相反,他的论文几度遭到期刊编辑拒稿,长期被视为“学术叛徒”,有的经济学家完全反对他的学说,甚至在走廊上遇到也擦肩而过不理不睬。然而,近十几年来随着行为经济学这个领域越来越多得走进人们的视野,他的相关学术观点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关注和接受,最终在2017年一举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就是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 201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获此殊荣。诺奖评委会说,之所以把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塞勒,是看重他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研究,让经济学“更人性化”,承认其“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展示人脑思维特点如何系统性地影响决策和市场结果”。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塞勒教授。1945 年塞勒出生于美国的新泽西州。他的家族是从乌克兰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父亲是保险公司的精算师,母亲是一名教师。塞勒的大学和研究生并不是在美国顶尖名校就读的,他本科就读于凯斯西储大学,硕士和博士在罗切斯特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在罗彻斯特大学临时当一名讲师。他写的论文也不符合主流学术期刊的口味,很难发表。 为什么呢?那时候传统经济学把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假设为绝对理性的经济人,比如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应该做什么,总是会遵循最优化原则做出最佳选择。然后经济学家设计各种经济模型来对现实活动进行解释或者预测。 但是,塞勒觉得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是错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过于理想化,依赖这个前提做研究很多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即使说人能通过训练和实践,能让自己无限接近理性,但是实际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学人并不存在。他认为很多例子无法用传统经济学来解释,因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经济行为会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举个例子,两个东西同样是便宜10块钱,你可能更愿意去买便宜10块钱的袜子,而不是买便宜10块钱的电脑。对于理性经济人来说,10块钱和10块钱没有差别,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决策差异呢? 塞勒融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得出结论,解释说:实际上消费者会更在意省下的钱在总花销中的占比。也就是说,如果省下来的钱占总额的比例很低,这种决策的价值就会比较低,干脆不买。相反,如果省下的钱占总额的比例高,这种经济决策就更容易做。 你看,这个解释是不是挺有道理。但起初经济学家们并不接受类似的例子和观点,塞勒的研究也不受待见。同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法玛教授曾经这样评价塞勒:“他做的研究很有趣,但什么价值也没有。” 不过,事情总是不断向前发展,行为经济学慢慢被学者接受。从2002年心理学家卡尼曼·卡尼曼和一位经济学家分享了该年的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开始,行为经济学走进大众视野,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成果也直接辐射到很多商业分支,比如金融,营销和会计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行为经济学?理查德·塞勒教授有哪些著名的学术观点值得我们了解?明天的节目我会继续为你分享。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