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所有女性共命运:人要看到自己,但不只是自己

与所有女性共命运:人要看到自己,但不只是自己

2023-10-30    107'10''

主播: 别去读书

293 0

介绍:
一转眼,小郑已经毕业并入职,因为与“被拐卖的女性”相关的毕业论文而流下的眼泪、顺利通过外审的欢欣都已经过去。而小郑、小张和小马三人对此的讨论保留到了现在,从“底层”/“精英”这样被框限的概念中走出来,我们终要认识到彼此没有什么不一样,“拐卖”是我们共同的困境。诚然,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的我们,选择透过文本及对文本的研究去接触和处理“妇女遭受拐卖”的现象,总无法回避隔山打牛的无力感,可这仍成为小郑践行“人要看到自己,但不只是自己”的方法。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期待我们都能找到与所有女性共命运的路径和解决生存困境的方法。(提示:因为本期节目录制时更换了设备,收音效果受限,建议各位调高音量,或是在设置中打开“人声增强”,感谢理解❤️)接下来你将听到:02:02-29:04 研究选题:实存的社会现象&信息搜集过程豆瓣“鹅组”是小郑关注女性权益问题的开端主要目的是活下去,如果可以活得更好一点就已经是幸运了对部分女性而言,被拐卖也有益处可得:她们的原生家庭条件还不如被拐卖之后的流入地如何从看似精英的位置和方式,自发关注和体察所谓的“底层女性”呢?阶层、境遇不同造成了女性群体内部的分化29:05-71:23 相关文本细读&对研究和女性困境的反思女性的被拐不是小说的重点,而是一个人物设定背景如果作家设置被拐卖的女性形象作为某种背景的话,怎么处理这个研究?为什么有【金山伯】,却无【金山姐/婶/姨/嫂/婆】呢?(女性要怎么去海外呢?为什么去呢?)《扶桑》怎么会把轮奸这件事想象得那么浪漫?不要以为作者是没有观点或立场的,你看到或感受到什么,那可能就是这样的《极花》的性书写是在玩弄女性人物文学到底能不能介入现实?搞人文社科到底有什么用?71:24-101:51 “我想去生活,而不只是阅读 ”我要快点跑,换一个地方大放异彩你会在文学里进行道德审查/道德判断吗?(涉及贾平凹、阎连科、纳博科夫、林奕含)写什么论文啊!要去行动所谓的“底层”&讲述“底层”——精英到底能不能/配不配界定和讲述“底层”?难道要把描述自己全权交给边缘/弱势群体吗?这不才是利用权利位阶差异推卸责任吗?把我们享有一点点权利分享给没有的人!本期节目涉及文本:公众号文章《我的妈妈是两千八百块买来的越南新娘》《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小说严歌苓《扶桑》《谁家有女初长成》《寄居者》《白蛇》张翎《金山》《廊桥夜话》施叔青 香港三部曲麦礼谦 林小琴 杨碧芳 主编《埃伦诗集》法兰克·赫伯特《沙丘》贾平凹《极花》黄春明《看海的日子》阎连科《日光流年》陶丽群《母亲的岛》《寻暖》《临水之地》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纳博科夫《洛丽塔》余华《现实一种》《兄弟》陈年喜《炸裂志》影片电影《喊山》电视剧《漫长的季节》bgm:谭维维《小娟》(小郑pick)张惠妹《母系社会》(小张pick)节目策划/音频剪辑/文案/主播/终审:小马@Marsa❤️节目策划/嘉宾/终审:小郑、小张终审:小孙@存放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