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物性”的教育

挣脱“物性”的教育

2016-04-20    08'40''

主播: 幸福客厅

56 6

介绍:
挣脱“物性”教育 2016-04-18 09:46:58 作者: 章雪富 教育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帮助我们不断地发现一个人作为平民的高贵并能够实现高贵。 当前最令人担忧的教育问题恐怕是价值观的单一化,诸如高价学区房、中小学课业的压力、择校和升学的困扰、大学“水课”的泛滥等等,大都与此相关。 如果让我举出我们教育“最成功”的方面,我想大概就是把“成功观念”“成功”地灌输给了同学们。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把“成功”主要甚至唯一地理解为某种数量上的富足,例如拥有多少可供使用的资源,就像财富和人脉,也即所谓社会交往影响力。 相应地,我们的教育坚信成功与否和自幼儿园到大学所入读的名校有关。入读名校,又与能否选择各种最大程度地换算成财富的专业有关。这种“成功”价值观既“成功”地省略了“人”的丰富含义,使“人”的教育单一化为人“财”教育,更省略了公共领域的公民教育。 然而,人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关于人的“自然”或者“天赋”的教育,因为教育的使命首先不外乎是发展受教育者的天赋,使受教育者充分享受延伸自己的乐趣。其次,教育也应该是公民教育,因为公民是人的第二天赋。公民教育把充分发展了的第一天赋即“自然本性”带向社群,造成贡献、信任和关怀等等的公共力量。 真正的成功教育,应在于激发人的第一天赋即自然本性的才华,并激发人的第二天赋即理解与社群休戚相关的利益的能力。 然而教育的这两大目的,与所谓“成功”似无多大关系,因为真正的教育把人视为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后者既无视人的自然性,又无视人的公民性。这种单一价值取向意义下的教育,已经不是“人性”教育,而是“动物性”教育,甚至可以说是“物性”教育。所谓的成功教育,主要是在灌输工具性的价值,满足于自我的工具化,以自我被制作为工具性存在为满足,实在有悖于教育之道。 我在浙江大学从教十六年,最幸福之事莫过于看到有同学挣脱动物性的或者物性的教育,看到他们能逃离教育的价值流水线,避免成为教育的物品,发现属于他们自身的创造天赋。在我所住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内,有一个浙大毕业生开的小面包房,做的面包与众不同。每周二周三,他都要息业修炼,而他学的专业原是基础医学。这位医学院学生放弃美好“钱途”成为面包师,只是因为看了做面包视频时灵魂所受的触动,想去享受制作的愉悦。 真正教育的希望,大抵就在于此吧。2015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收到一位哲学系毕业生童君的微信,她希望能够把一些钱捐赠给哲学系作为奖学金。童君是哲学系06级的学生,曾是我课堂上最有批判精神的学生之一。有次她问了我一个问题,想必我的回答不能让她满意,就朝我喊,“章老师水平不怎么样嘛!”周围的同学一脸尴尬,想必我也是如此。童君毕业后回乡教国学。每次来杭,她必找我交流,从言谈中,我感觉得到她的成长。我并不懂儒学的学问,然于我而言,儒学之功业不止于立言,更在于立德。我看到德性在童君身上的生长,看到德性成为她言谈举止的形状。后来我很荣幸参加她的婚礼,与我同桌的家长都在说,他们是何等地欣慰于把孩子托付给童先生。现在,童君又把家长们给她的心意托付于我! 在我看来,人的杰出未必在于拿了什么学位,读了什么名校。那不过是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人的自信应来源于他德性的美丽,那才是高贵的天赋。教育的成功,在于能够把他思想深处的善意化为具体的人和事,在于虽然生活在一个让灵魂迷失的时代,却令人始终钟情于那不消蚀于时间的德性力量! 我想,教育之于人的实现,绝非某种单一的东西能够衡度,因为它培养了我们真正的审美能力,帮助我们不断地发现一个人作为平民的高贵并能够实现高贵,最终得以免于那总是不断地把我们拖入窘迫之境和焦虑困局的“平庸之恶”。 (作者为浙江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