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思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传说

陆思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传说

2023-07-15    07'03''

主播: 无境深蓝BetterBlue

4943 27

介绍:
大家好,我是陆思恒,我与无境深蓝一起,用声音为 你讲述蓝色星球的故事。 “1989年2月26日,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也是南极大陆上的第一个考察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一句简单到极至的新闻陈述句。如今大部人看一眼就过去了。对于中国极地考察队员群体和队员家属来说,这句话却有着非同一般的精神召唤力。“中山站建成”这句话里包含着冰中挥洒的一腔热血,为自强而探索不止的灵魂,以及一个小众群体的无上荣光。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唯一一片没有原住民的大陆,在一层又一层自然防线的阻挡下,它也是人类史上最后一块被深入发现的净土。想要踏上这一片大陆,首先得穿过浩瀚南大洋的“咆哮西风带”,再突破重重包围南极大陆的浮冰带,以及从冰架上分离开来的座座冰山,还有那布满裂隙的白色荒野——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在这等待着的是严寒与风暴。在南极旅游已经悄然兴起的今天,这些屏障可能只是南极之旅的调味品。然而,在那个科技没有足够先进的年代,特别是对于迟来的中国探险者们,每一次的远征都是那么的意味深长。 历史总有两部:有记载的,和没记载的。一部发生在纸上,一部存在于酒里。而那些普通队员的故事,只有在聚会酒酣耳热的时候才被抖落出来作为酒资笑谈。 倒上的第一杯酒,得先洒给一位长眠南极中山站的前辈——高钦 泉。1988年11月至1990年4月,高钦泉作为国家南极考察队越冬队队长和中山站站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中国考察队首次在南极大陆越冬的愿望。中山站越冬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一年的清明,站长领着队员走出站区,去一个小岛上给一个默默无闻的墓碑点上几根好烟,撒上几杯好酒,风雪无阻。 第二杯酒,让我们的心跳,跟着当年的队员喻东前辈的回忆,回到当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情况万分危急,船长拉响了警报,并下达了人员紧急疏散的命令,仅留守八人在船上与科考船共存亡,其他人上岸。这八人已经做好了牺牲准备,把自己的‘遗物’交给别人,八个人把名字写在了一面国旗上带着,要陪着中国唯一一艘远航抗冰船战斗到最后一刻。 科考队不愿放弃这艘从国外买来的抗冰船,最终决定从浮冰中炸出一条路来。船上虽然带了炸药,却没人用过,只有张国立在铁路工作时,曾经见过两次别人用炸药炸山,他自己也从来没操作过,但这时候也只好硬着头皮上,担任爆破组长。” 那是中山站宣布建成的第二天。“极地“号最终一声长鸣,破浪北归,留下20位队员,他们是南极大陆史上第一批非正常聚居的中国人。为什么“极地”号要撤的这么快?这条性能简陋的抗冰船,刚经历过左舷[xián]被冰块撞破一个大洞,在卸货时被浮冰挤压动弹不得,被冰川冰崩掀起的巨浪拍打到船锚脱位差点搁浅。当时考察队的应急方案只有二:如果冰崩持续危及船只安全,全体人员弃船上岸;若冰情不退,船只长期被困,全体人员随船越冬。然而我们的英雄船员,硬是把这条芬兰的抗冰杂货船开成了破冰船。 从爆破手到混凝土工,再到电焊工,张国立边学边干,困了就往睡袋里一躺,手套不知换了多少双,冻裂的伤口不知添了多少道。1989年2月26日,中山站建成,这一天张国立担任了升旗手。至今回忆起来他仍旧热泪盈眶。 第三杯酒,献给89年中山站建站的全体前辈们。对比起随时有网络服务的今日,当年建站的条件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89年首次越冬那年,中山站只有一个建在山坡上的“旱厕”,就是一个简易搭建的棚子。那是在一个年平均八级大风超过150天,冬天里最低零下40多度的旱厕。“当年轻描淡写讲这个故事的王自磐[pán]教授估计后半辈子再没挑过如厕环境。越冬队里还有着许多传说:人人必尝的过期五年的奶粉、为了遮掩肉的臭味越往后越辣的菜、半夜紧急召集修理下水道、零下46度的天气里最暖和的冷冻室等等......这些让人惊讶的情节也不过是当时考察队里普通一员的日常。 从1989年至今,每一年的雪龙号在离开中山站的时候,都会一声长鸣。那长鸣划破狂风,震人心魄,现场没有一个七尺男儿忍得住泪流满面。然而,泪水之后就是欢笑,南极人已经习惯用一次一次的拥抱和大笑来消弭那些艰难痛苦与悲伤。 南极,牵动着全球气候变化;南极科考意义重大。今年是南极中山站建站31周年。这座科学考察站经过多年扩建已初具规模,承载了道不完诉不尽的往事,也见证了我国在南极科考上的诸多重大突破。极地越冬讲究一句话:千里不留痕,留的是传说。最后一杯酒,让我们以敬畏之心望向南方,以敬佩之情向历次越冬的中国南极探险队员们致敬。 深蓝拾光,让这个海洋,以声音和光影,陪伴你的每一夜。 这 个星球,70%以上的面积是由海洋覆盖的。希望今天我和无境深蓝的 分享,让你对这个蓝色星球有了更多了解。我是陆思恒,感谢你的聆听,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