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播客为远程录制,音质稍有差异(已经努力调整啦),还望大家多多理解。随着对线下茶饮体验的观察越来越多,我发现总会有一些人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名词(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各种各样的概念(茶气、发酵程度、越陈越香)来标榜自己对茶的了解,有时尚能逻辑自洽,有时真的不知所云、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无形之中,给大家的茶叶消费增加了许多心理负担。那么作为有学科体系背书的产品,我们如何从一个相对科学的视角认识茶叶,并且理解那些弯弯绕绕的概念?加工工艺对于一款茶产品意味着什么?商家惯用的“化学成分”真的可以定义茶叶的风味密码吗?越陈越香是否有理论依据呢……于是我带着最近积攒了许久的疑问,同即将要去攻读茶学博士的小马录制了这期播客,请他从茶叶加工从业者和研究者的视角来解答这些问题,并厘清那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误用”的概念。“当整个市场的大部分人都在朝一个方向冲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稍微往回拉一拉。”相信这期节目一定可以为你带来认识茶叶的新思路,也会让你从此喝茶更有自信,毕竟一款茶叶到底怎么样,应该是你自己说了算。快团团小店传送门➡️ #小程序://快团团/vEcwaLl8ruxZjAC (请复制后在微信中打开)普洱茶团购传送门➡️ https://ktt.pinduoduo.com/t/QRaEUaUImq (请复制后在微信中打开)*本次普洱团购产品由小马出品小马:《长虫山茶话会》主播,南京农业大学茶学博士,十年茶叶加工经验第一部分 六大茶类与茶叶加工03:29 从茶叶加工视角“重新”理解六大茶类06:50 严格来说红茶并不是“发酵茶”,黑茶才是09:27 六大茶类的提出,是我们夺回茶学科研话语权的一次巨大胜利11:10 大胆开麦:六大茶类和发酵程度不能画等号!14:03 影响六大茶类风味的决定性工艺流程有哪些?16:49 先有好喝的茶,然后才有了茶的“适制性”19:45 所以为什么没有云南大叶种的乌龙茶呢?25:14 茶树的品质和加工,最初都是因地制宜的第二部分 当商家谈成分时,到底在谈什么?26:47 不要被茶叶里的“成分党”PUA,好喝就完事儿32:46 绕不开的茶叶功效,是真实的吗?36:09 收敛性,包裹度,喉韵,体感……到底是啥?42:47 大厂的茶叶拼配是靠感官还是看成分?45:22 人类的感官系统很有趣,虽然精度很差,但处理能力超强48:12 词汇量大未必对,每个人都能在喝茶的尝试中找到自己的描述方式第三部分 茶的“最佳赏味期限”51:19 为什么有的茶耐放,有的茶不耐放?54:31 绿茶放在冰箱里,可以储存得更久吗?56:32 越陈越香?茶质衰退?如何理解普洱茶的陈化?01:00:03 既然生普陈化是为了更好喝,那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做好呢?01:06:52 茶叶不存坏很简单,想要存好还挺难的01:10:50 存好茶叶的核心是“环境可控”,可控的秘诀是“密封”01:12:40 ×越陈越香,√越陈越浓越香01:16:28 “我们都只能喝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好茶。”陈椽:中国制茶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六大茶类提出人,1979 年撰写《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王泽农:茶学家、茶学教育家,中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的创始人;著有《茶叶生化原理》《中国农百科全书·茶业卷》《万病仙药茶疗方剂》。适制性:是指茶树品种适合制造某类茶叶并能达到最佳品质的特性。酚氨比:指茶多酚含量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过去常用于确定适制茶类,近年来也常被用于审评茶汤的滋味品质;有研究认为比值在 4 ~ 7 范围内时更适制绿茶。鞣质(Tannins):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故可用来鞣皮,分子量通常为 500 至 3000。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儿茶素具有苦涩味和收敛性,与一些典型的植物单宁(五倍子单宁等)相比鞣革的性能较弱,分子量为 300 以内。吲哚:主要存在于天然花油,如茉莉花、苦橙花、水仙花、香罗兰等中,但浓时具有强烈的粪臭味。鼻后嗅觉:指进食后,口腔中气味化合物通过口鼻之间的通道到达鼻腔,刺激鼻腔的嗅觉黏膜。友台相关内容推荐:vol.17 聊茶第一步,从六大茶类开始分享一个近期在空调房里喝普洱茶的瞬间~[图片]Just a Feeling - Thomas Greenberg❤️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请帮助我们多多转发分享。也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娄娄Louzaizailou/阿乐tongwandoumal)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茶里茶外播客】。谢谢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