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林黛玉而贬低薛宝钗? 其中一条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我们偏爱黛玉,是怀念那个棱角未损、还活在天真世界里年少的自己;我们不爱宝钗,是因为不爱在她身上看到对世事妥协、面目模乎的自己。” 小时候读《红楼》,总觉得宝钗,看不太真切。 明明博览群书,却偏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空有“好风凭借力”的青云志,却遇事“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 虽然劝说宝玉,要关注“仕途经济”,却写下《螃蟹咏》,令宝玉大叹骂得痛快。 后来经历了人世变幻,才明白: 年少时,在宝钗身上没读懂的那部分,叫做生活。 …… …… …… 放眼整部《红楼》,宝钗是最让人省心的懂事孩子。 只是,她把自己戒掉了。 红学专家刘心武评价宝钗,靠吃冷香丸压制体内热症时,就曾指出,这是在隐喻她的克制天性。 再回首,有没有发现,宝钗很像一天天长大的我们? …… …… 那些不是大善大恶、大是大非的事,就一笑而过了; 遇到一些无关紧要的争执,也学会了像宝钗一样“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我们的心变大了,是因为我们,在人生的各种抉择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这一生,说起来很短,可过起来挺长。 …… …… 林语堂说:“欲知一个中国人的脾气,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问他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如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也有人说,黛玉和宝钗是我们在成长中的两个阶段。 年少时,对看不惯的人和事,直截了当出言讽刺;对世间的一切污浊肮脏,理直气壮、直次其非。 成年后,被生活搓揉一番,学会了端庄克己,说话留了心眼,做事滴水不漏。 大多曾经如黛玉一般的女孩,最后都会在岁月的长河里,一步步走向圆融通达的宝钗。 这个过程,大概就是“成长”。 我们在其中,学会了利弊权衡。 我们不会再像林妹妹一样泪珠满面,但一定会如宝钗一般面不改色地将生活继续。 正如一直很喜欢的那句台词: “有时候,你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即使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我们纵然失去了黛玉的自我率性,失去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洒脱,但也和宝钗一样,经历过艰辛,圆润了棱角,深深懂得人生不易,才不愿去计较些微琐事,最终带着温暖与善意融入尘世间。 回首望去,深深浅浅里,不是没有遗憾,但我们总要遇见不一样的自己,也终将慢慢锤炼成最好的自己。 关山已远, 更深露重, 前路漫漫, 善自珍摄。
上一期: 秋分
下一期: 人生 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