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张插画,配的文案是“年轻人,不要怕走弯路,不然会错过很多道具和支线剧情。”
我有一个朋友,属于少年时期的天才。高中时,学校特批他一段时间内不用上课,去山里看猴子(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种研究方法,叫田野调查)。回来后,他把看猴子的过程做成了一个报告,得了个类似于奥赛的国际级奖项。后来也因此被保送名牌大学,念的是生物相关专业。再后来,他在大二的时候转系读了法律。法学系毕业后,他进入银行系统搞起了金融。
他也是我曾经的一个采访对象,那期杂志的主题大概叫“少年时的天才如今在做什么”。出稿后,编辑悄悄给我发了条短信,带着些扼腕叹息的口气——“小时候多有天赋呀,现在就这样了。”我猜想编辑多少怀抱了点“伤仲永”的态度,话语之间透出无限“泯然众人”的遗憾。她的女儿尚小,或许多少也想到了点她的未来。
小时候,父母总是希望你用心读书,谨慎玩耍,然后循着他们的期待长大。他们总是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你还小,等你长大就知道了。”潜台词里说的是,我批评你的那些,早在我的人生阅历里了,不让你这么做,是怕你走弯路。
可是等到我们都长大,才发现成长轨迹其实根本无法参照父母的经验加以框定。我们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在复杂的世界里野蛮生长。谁也不知道以后是什么样。正路在哪里呢?现在又哪样了呢?
后来,我跟这位采访对象成了好朋友。那时候,我特别艳羡他的人生。我问他怎么看待自己过去经历的转变,他轻描淡写地回了句,有什么好看待的,说得好像有多奇怪似的。
是啊,也不奇怪啊。我总在困惑自己所处的位置,回想这些年,在别人看来叫“目标明确”。中学用心地混日子,大学用心地赚钱,研究生用心地读书,现在用心地作天作地——这才叫真正的“毫无惊喜”。
“太清楚自己想干嘛”和“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干嘛”的人其实都一样。之所以不要试图期待或者扼杀生活的不同可能,是因为无论你怎么做,事实上都无法改变遇见那些小径分岔的路口。就好像我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我当下的人生竟然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乐。
关键是,我们得明白,总有一个地方会被抵达。
养了一百盆多肉失败才会知道,对风和水的要求更低的仙人掌才是你的真爱;喝了一百杯咖啡才会了解,某某牌的咖啡真是烂透了;吃了一百份麻辣香锅才会知觉,以前宿舍楼下食堂里的那一份最好;讲了一百堂课才会理解,作弊这件事无论你段位多高,只要想抓那都是容易的;吃了一百天雾霾才会发现,刮风这件事其实也不错;遇到一百个错肩的人,才会对撞见那个唯一的最好的你格外用心。
昨晚有人私信问我,“完美主义者要如何去容忍生活里的意外?”我回了句,“丢掉偶像包袱就好啦!”
走弯路这件事,从来不是错误。就像新车上路,多拐几个弯总能令车磨合得更好。遗憾的是,我们总在步步为营的小心算计里,忘记了最完美的感受就是不完美。在人生一万亿次的选择里,能被你记得的,还不是那些最不可能的可能嘛?
该被坚持的是,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