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赐珍珠
作者:梅妃(江采萍)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玉阶生寒,珠泪盈眶。我念我皇,今夜,欢歌燕舞,可千万千万,别梦寒。
——《全唐诗》
................................................................
作者简介
梅妃(710年-756年),姓江名采萍,在今莆田亦称江东妃(兴化平话字:Gang-dang-hi)唐玄宗早期宠妃。其体态清秀,稍瘦,并且好淡妆雅服。出生于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父亲江仲逊,家族世代为医。多才多艺的江采萍,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后来,唐玄宗夺媳杨玉环为妃,梅妃渐失宠直至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她曾作有《谢赐珍珠》和《楼东赋》等著名诗赋。
………………………………………………….
【历史考证】
【梅妃不是历史人物】
首先,正史上关于杨贵妃的记载很多,而只字未见有载梅妃其人其事。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次,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梅妃的书籍,其内容是从《梅妃传》衍化而来的。而《梅妃传》一文无作者(有人认为是唐曹邺所著,并无实据。)抄录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只知他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而《梅妃传》是最早记载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其它所有关于梅妃的记载都是晚于该文,而且大多是该文的转抄,或者增加了传说部分。其三,在《梅妃传》里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注意:“今世图画美人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其意思说,当今(宋代)仕女画中的梅妃,人们只泛泛地说她是唐明皇时的人,而对她的身世却不大了解。因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治学严谨的文学家郑振铎也否认梅妃的存在。最后,查考唐代史籍,并未发现有高力士到闽粤选美的记载;《梅妃传》所记梅妃被贬所居之上阳东宫在东都洛阳.它与长安相距数百里,而洛阳上阳东宫又无翠华殿西阁,何以会出现唐玄宗夜召梅妃,当被杨贵妃发觉后,又怎会有梅妃“步归东宫”之事?《梅妃传》一文至少有以上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地方。但江国兴等学者通过大量的考证,对鲁迅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参见《梅妃确有其人》)
【梅妃事迹在许多史志资料中都有记载】
1.《莆田县志•大事记》载"唐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陷长安,江采苹(梅妃)死难,里人在黄石镇江东村建浦口宫纪念她"。这已明确记载梅妃殉难时间和浦口宫建造时间。
2.清道光年间(1820-1850)重修的《江氏族谱》,完整无误地记载第十二代梅妃。《江氏族谱》载:"第十二代,采芹,册封国舅,官都察院御史(注:应为察院御史),忠于帝室,死后赐食庙祭"。"采苹,唐皇妃,上阳东宫正一品,号梅妃,殉节赐葬祀庙"。
3.古代浦口宫重修的碑刻清楚地记载江东就是养育梅妃的地方。浦口宫碑刻记:"江东在李唐时,原属天华村,其地绿野连绵,碧流环绕,秀气所钟,江妃毓焉……"。
4.著名考古学家、诗人林恭祖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认定杜甫《丽人行》中的"杨花雪落覆白苹",是用"杨花"与"白苹"暗喻杨玉环和江采苹苹,意为杨玉环迫害夺宠江采苹苹,并在访梅妃故里诗中云"世若无其人,少陵何慨叹?"
以上的县志、族谱、碑刻和杜甫诗句都记载梅妃是唐代人,莆田江东的实物资料也都证明梅妃确有其人。所以,无论《梅妃传》是唐人创作,还是宋人所书,都不能作为考证梅妃有无其人的主要依据,更不能认为小说《梅妃传》是宋人创作,就以年代不相及,错判"梅妃无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