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麦客”周起翔——超越自我的劳动者》

【人物专访】《“麦客”周起翔——超越自我的劳动者》

2017-12-11    17'34''

主播: 荷岚悦读

246 1

介绍:
“麦客”周起翔——超越自我的劳动者 作者:曹谷溪 诵读:荷岚 在与周起翔先生的谈话中,对于艺术的创作的理解,他更多强调的是艺术家的劳动态度。他说:我就像一位“麦客”,一位钟情于手工活儿的手艺人。 “麦客”——周起翔出生地、富庶的关中平原上,一项古老的职业。关中盛产小麦,麦客就是专门为别人收割小麦的苦力。 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在亚平宁半岛冉冉升起,在遥远的东方,在一个叫中国的国度,一个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正在生长。人类发展的历史,充满伤痕、充满苦难。每当我们回顾人类长途跋涉的漫漫路途,能够唤起人们美好记忆的,只有那些被后来人冠以艺术的东西。而创造这些人类艺术精品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在跨越苦难的泥沼,打破精神的锁链,完成气势恢宏的创作。所以,将周起翔定义为一位“超越自我的劳动者”更符合他的气质。 周起翔的艺术追求: “简约概括,精准传神。”他将中国画写意思维的技法与西方油画厚重写实的风格,完美结合起来,并将之运用到他的雕塑作品创作,使得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一种深刻而更具内涵的气息。 在此,以一种惯用的方式,在丰富的中国文字里面,信手拈来几个极附表现力词汇,对于周起翔进行评介,去解读这位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往往不能展示他的全貌。假如让我们换一种方式,用一个已经存在的,具体的事物加以对比,所得的结果,一定是生动的,客观的,也是真实的。 当晨光点燃天际,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群农夫的身影在天地之间浮动,麦克来了。他们就像出征的兵士,身材伟岸、步履坚定,他们手持镰刀,正走向麦田。 烈日当空,麦客们裸露着躯体,汗流浃背,奋力挥舞镰刀,熟练地将一片片成熟的小麦割倒。艳阳、麦浪、黄褐色的脊梁,这是一种何等生动的画面。但谁看得出,支撑这幅画面的力量,正是源于潜藏在这些强悍劳动者内心的劳动态度。麦客的劳动是痛苦的,麦克的劳动是真实的,麦客的劳动是最令人感动的! 周起翔对待创作的态度正如麦客。他的任何一件作品,无一不是在一种充满激情,同时又备受煎熬的痛苦思考过程中诞生。周起翔的作品,大多表现人物及人物背景组合,对于一位严谨的艺术家,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有生命的,有思维的。把那些遥远的,业已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碎片重新寻找回来,并且使之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可以触摸的实体。用静态的方式表达一个动态的存在,对于任何一位艺术家,都是一种挑战。(可列举几个国外大师的作品。如:……)但是周起翔做到了。 艺术家是孤独的,用周起翔的话说:“只有远离喧嚣,让自己的心境彻底安静下来,才有可能听到远在天边的,心灵的呼唤,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精神意义上的自己才会变得无比强大。”在陕西,人们给周起翔冠以一个“怪才”的名分。对此,周起翔没有太多的解释。对艺术家的了解最深的,永远是艺术家自己,但是,对社会群体意识的认识,往往不是社会群体。 为了感受中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果,他先后前往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面对世界一流大师的作品,他在感慨之余,努力寻找东西方艺术的切合点,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提升自己的创作视野,以求自己的创作获得更大的突破。 对待自己的作品,周起翔有时候就像一个感情柔弱的孩子。创作过程中,他会抚摸着他的“作品”失声痛哭。在他的作品里,他塑造的不是某人、某事、某个场景的瞬间影像,而是凝聚了与这些人物、事件和场景相关联的完整故事。其中最令周起翔难忘的,就是他在2016年完成的大型历史人物雕像“司马迁”。司马迁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为了完成《史记》,这位刚正不阿的文官,遭受了作为男人最为耻辱的“宫刑”。因此,他丧失了作为男性的所有特征。为了归还这位杰出人物的尊严,周起翔痛苦地将他塑造成一位美髯飘飘的完美男性。这样的感受正如镌刻在古罗马斗兽场残垣断壁上,角斗士面对死亡时发自心底的诅咒“万恶的罗马人。”周起翔最能体会当年创造那些屹立于亚得里亚海岸边的,被后来人引以为豪的人类艺术精品的手艺人。他们所付出的何止是劳动和智慧,何止是等等一切的赞美之词。 于周起翔来说,他的创作是与心灵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世界对话。这种将具体的自我置身于一个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的创作境界,体现的不是周起翔作为“麦客”的个性存在,而是所有艺术大师所共有的特点。他说:“任何一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都是通过艰苦的劳动和思考,才有可能得到。没有一个天才,不通过努力就可以有所成就。” 在此,我们无须对他的作品一一点评和解读,只要我们将他的创作过程呈现出来,就会自然对他的作品产生共鸣。作为一位诚实的“麦客”,作为一位超越自我的劳动者,周起翔的艺术人生之路,一定会更加坚实,更加长久,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