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鲁迅曾经有一句名言: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了。
这里面,就暗藏了一个时间管理学上非常有用的概念:碎片化时间工作法。
也可以叫做见缝插针。
知识的产生它就是碎片化的,再聪明的大脑也只是一刻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结合成知识架构,形成体系,这才是知识真实的产生场景。
再说学习者角度,比如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课程,最终留下的是啥?不就是碎片化的印象么?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能留下这些已经是上上大吉的事情了,你就没有白读啊,换做上课不也是一样的么?
这里有一个误区,我们需要注意一下,收藏,是碎片化阅读的一步,它并不等于学习,因为很多人收藏后完全不看,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否收藏,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一定要注意。
读书也是一样,读书的问题是心理偏差:很多人认为读书一定要正襟危坐,而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你看了,总比没看强,你看了才能看得完,如果一味的等待大块的时间,相信你永远都不会去读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