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世界!
我国“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
新华社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16日宣布,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称该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
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它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这被称为量子力学非定域性。
量子纠缠所体现的非定域性是量子力学最神奇的现象之一,但由于量子纠缠非常脆弱,会随着光子在光纤内或者地表大气中的传输距离而衰减,以往国际学界的量子纠缠分发实验只停留在百公里的距离。
据介绍,这一重要成果为未来开展大尺度量子网络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以及开展外太空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我国首条人工开挖复式航道开启渤海湾航海新时代
新华社电 国内首条采用复式交通组织方式、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可便捷进出港、双进双出“四车道”大幅提升通行效率……我国首条人工开挖的复式航道在天津港正式启用两年多来,开启了渤海湾航海新时代,港口船舶通航效率大幅提升。复式航道启用后,进一步提升了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和承载能力,有效激活了港口的产业聚集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腹地经济引擎效应,同时推进了天津港由综合性港口向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转型升级,成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的“桥头堡”。
业内专家认为,复式航道有效助推了天津港在世界航运业发展波动背景下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更为促进“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港口基础设施保障。
就在本月,天津港同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集团之一符拉迪沃斯托克商贸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港口装卸、海铁联运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利用西伯利亚铁路开展货物运输,通过大货主、船东和海上承运人大力发展中国与俄罗斯两国之间的集装箱国际海运业务,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
全国首创 浦东成立海外人才局
人民网电 今天,上海浦东新区推出了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九条措施,并举行了海外人才局揭牌暨人才颁证仪式,宣布成立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颁发了全国首张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推荐永久居留身份证和全国首张本科学历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此次出台的九条举措涉及外籍人才居留和出入境、工作许可,海外人才机构和服务窗口等内容,都是国家、上海相关部门支持的先行先试政策。包括:开设自贸区永久居留推荐“直通车”,实行外籍华人申办永久居留专项政策,放宽人才口岸签证申请范围,支持外国留学生兼职创业,放宽外国留学生直接就业,允许外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跨境就业,优化外籍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认证,设立浦东新区海外人才局,试点人才办事窗口“无否决权”改革等。
NASA航天员在19米深大西洋海底训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极限环境任务行动第22远征队将在宇航员谢尔 林格伦(Kjell Lindgren)的带领下,于6月18日遣送船员和技术人员至大西洋底部开展一系列探索活动。据悉,此次行动为期十天,将在佛罗里达州海岸大西洋海面以下62英尺(约18.9米)的研究基地开展。行动的目的是为未来的深空探索做准备。届时宇航员们会模拟太空漫步和失重,他们还将测试航天对抗设备、跟踪技术、探索极端环境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海洋研究。在探索太空如何影响身体的问题上,NASA曾做过一次独一无二的“双胞胎实验”,结果显示与在地球上生活相比,太空探索者可能会在基因水平上发生变化。相关负责人希望通过此次海底任务,在这个问题上有进一步的积极发现。
“脸书”人工智慧研究新突破:机器人能谈判会妥协
据外媒报道,研究人员路易斯与巴特瑞表示,这项新科技推进了现有的能力,创造出“能够推理、交谈与谈判的机器人,这些全是打造个人化数位助理的关键步骤。”大多数机器人或聊天机器人迄今只有简短交谈或执行餐厅订位等简单任务的能力。但在“脸书”最新研发的程式码中,机器人将可对谈及“从事跟其他机器人或人类从头到尾的谈判,并达成共同决定或结果。”
报道称,“脸书”人工智慧研究实验室(FAIR)团队借由估计某项物品的“价值”,并推论它对谈判各方有多少价值,使机器人有这种能力。
路易斯与巴特瑞说,“研究人员创造出许多谈判情境,确保双方必然无法同时达成最佳的协议。”但这些机器人也有办法钻漏洞。在某些情况下,机器人“起初会假装对一项没价值的物品感兴趣,之后才会通过让步的方式作出‘妥协’,而这也是有效的谈判策略,人们经常使用。”
他们说,这种行为并非由研究人员设计,“而是机器人为了设法达成目标,自己发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