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骇客帝国》一开始,主角尼奥就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一颗红色药丸,一课蓝色药丸;一颗代表美好的虚幻,一颗代表残酷的真实。那一刻,他犹豫了,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其实,这样的选择,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我们常常被一些遭遇所束缚,经过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不知所措,最后迷失自我。今天,兹心为大家带来的这本书——《你不知道的自己》,便会告诉我们生活与生命的真谛,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这本书的作者,是国内精神分析流派的资深专家,曾奇峰老师。他将生活中和心理治疗工作中的所思与所想,问题与烦恼,浓缩在这本书中。让身陷问题的人们重新了解事实真相,找到自己,领悟自我认识上的局限,从而恢复内心的和谐与平静,成为真正的自己。01孤独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曾写过一本书,名为《孤独是可耻的》。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孤独让我们对他人苛刻,在机会前畏缩,面对打击时脆弱,容易被岁月催老。”确实,没有人天生喜欢孤独,总觉得孤独让我们与世界格格不入。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越来越多的人,害怕独自一人,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没朋友,会感觉无助不安。所以大家想尽办法让自己变得热闹、欢腾,以便更好地排斥孤独。可实际上,当我们仍是独自一人时,孤独的感觉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强烈。其实,孤独是人的本质需求之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强行相融。曾奇峰在书中写到,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孤独可以摆脱关系所带来的限定,让自己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从而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努力成就自己。平庸者,用热闹来标榜成熟;优秀者,以孤独来成就自己。兹心觉得,孤独会给人以力量,它会让我们去疗愈、去成长,让我们变得独立,可以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越是孤独的人,内心越和谐;越是孤独的人,行事越有分寸。正如毕淑敏所说:“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一个人能在孤独中有所成就,那么他的内心必然是强大的。”我们只有经历过孤独,才能在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02边界感,更有助家庭的和睦成长蔡康永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每个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的更好,但事实上,他们总是无意识,过度卷入了子女的家庭,让家里鸡飞狗跳,问题叠出,百口莫辩。“确实如此,中国家庭最缺的,或许就是边界感。在生活上,父母虽已年迈,却总是害怕我们受到伤害,总想给予我们过多的关注与关爱。他们以为这就是爱的真谛,可实际上,过多介入子女的生活,只会带来更多的伤害。曾奇峰告诉我们,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若为人父母,只是关注“安全感”,而忽略了“成长性”,就容易模糊彼此之间的界限,从而导致各种矛盾问题的发生。兹心认为,作为父母,越年长,越要学会放手,只有这样,子女才会获得幸福。长大这件事,从来不需要他人的帮助,而是依靠子女自己的摸索,特别是子女成家立业后。父母适时的退出子女的家庭,才是子女独立、自立最好的机会,才会让子女明白爱与自由的意义。心理学家克莱尔说:“真正的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也许有人认为,边界意味着生疏隔阂与感情淡薄,其实不然,越是清晰的界限,越藏着深切的爱。尊重边界,让父母和子女从各种矛盾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使我们拥有更真实的生活,才会活得更轻松自在。03存在感,只为得到他人的重视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或者留了一条动态,却没有一个人评论或点赞时,我们便会陷入一种深深地失落感,想要撤回或删除这条信息。其实,这种沮丧和失落的感觉,就是源于人际关系中的“存在感”。当一个人感到被遗忘或者被忽视时,便会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继而产生自卑情绪。所以,人们开始刷存在感,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外界发声,期待得到回应,以此缓解恐慌与失落?。曾奇峰在书中讲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有两种方法:要么把事情做得很好,要么把事情做得很坏。无论怎样,只要你关注就好。从深层心理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注意和不注意才是最本质的,爱恨情仇则是表面的情感。正如贾姆士所说:“人类天性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但兹心觉得,与其纠结自己的“存在感”,抱怨得不到关注,遭遇的窘境。不如去调节自己的心态,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与兴趣所在,然后,让自己变得强大、自信。当我们回归到一个真实状态,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时,外在的评价便不再重要。我们只需要努力的向前走,然后,一切都会好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唯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会真正重视你。那时,存在感有了,内心也踏实了,一切便是最好的状态。04成就感,对抗烦恼的一剂良药《安娜·卡列尼娜》开篇有这么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关于心酸与疼痛,每一个人的体验都不尽相同。外卖小哥,冒着风雨将食物送达,却依旧逃不过被投诉的命运;公司员工,为了签单,天天陪客户喝酒,喝到吐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家庭主妇,整日在家收拾屋子,照顾孩子,可依旧会感到焦虑与惶恐。每一份工作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酸,但每一份工作完成后获得的成就感,也会让人满血复活。收到的奖金,签署的合约,孩子的长大,人们获得的成就感,早已超越了烦恼本身。曾奇峰在书中讲到,心灵的痛楚可以用成就感来减轻。或许烦恼痛苦与成就感相比,要本质一些。但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做一些可以获得结果的事,并充分享受这一丝小小的成就感,瞬间就会抵消那些痛楚。兹心也是这样认为的,虽说烦恼即人生,活着的过程必然很苦,如果我们每次都无法自我排解压力烦恼,迟早会被生活压垮。当我们用成就感的果实将未来的人生路铺满后,便可以用成功的快乐治愈我们内心的不安与恐惧。比起短暂的大欢喜,频繁的小确幸更让人感动。心烦的时候,就去寻找生活中的那些小确幸,然后把它们积蓄起来,这样生活也会变得有趣许多。众生皆苦,唯有自渡;行于黑暗,也要心系光明。05痛苦感,来源于情感的死循环我们之前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我们总会觉得,我们的一生早已被规划好,在命运面前,无论怎么努力,都会显得软弱和微不足道。有时候我们还会发现,我们总是痛苦的重复同一种错误,还以为这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可曾奇峰认为,所谓的命运,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重复。人们在经历痛苦的事件之后,会不自觉的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此来体验重复的情感,这样的行为就被称为强迫性重复。比如,无论谈多少次恋爱,结果都是一样;曾经被父母忽视,后来被伴侣忽视等等。其实,所有的故事重复,痛苦轮回,皆源于情感的死循环,它不在我们的心灵之外,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我们将以往经历的创伤埋在心底,不去疏解,又默认这种情绪感受就是自己的意愿,然后又会重复这个的选择。其实,这种重复性的“死循环”,解决的根源就是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当我们意识,并拥有内在探索自我的力量时,“强迫性重复”就会停止,痛苦也就迎刃而解。兹心觉得,命运就是内心、性格的映照,你是谁,就会遇到谁。善于调节情感的人更容易看开,更容易找到幸福的方向。物随心转,境由心生。许多盘根错结的烦恼,皆是因为内心而生。心乱,则万事复杂,心静,往往会柳暗花明。余生很长,别再惦念过往;生命很短,学会爱与被爱。06顾城说,“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有一点,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这本是好事;但同时人受童年与过去的影响,便会思虑过重,神志纷乱,这便会出现问题。所以,曾奇峰用他的经历,他的学识,为我们答疑解惑,告诉我们,人生说到底,活得就是一颗心。心明则豁然,心暗则阴霾。因为人生复杂,所以才要活得简单;因为人生坎坷,所以才要活得乐观。懂孤独,知边界,不取悦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即明白存在的意义,也知道幸福的根源,这才是一个人的福气。古语说:“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纠缠过往,不如学会放下;忧虑明天,不如过好当下。此后岁月,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成就自己,唯有这样,才能有梦为马,随处可栖。原著: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