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三毛在台北购买的小公寓里面的布置,以及她和侄女在其中互相陪伴的好时光。生命易逝,星空永驻。
三毛去世后,陈天慈追随小姑的足迹,将她走过的万水千山重走一遍,意为“跟着小姑去流泪”。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吃亏真的是福吗?
也许,我们读《撒哈拉的故事》时只看到新奇和有趣,身处其中的三毛和她的亲人才知晓背后的种种艰辛。
沙漠地广人稀,物资短缺,生活条件极差。每天需要走很远的路去打水,打回来了,却有邻居去天台偷水偷羊,有时还会遭遇强盗。
让三毛感到安慰的是,爱人荷西陪伴在身边,不管酸甜苦辣。这段婚姻,也不只有外人看到的浪漫,当局人才清楚其中的矛盾与磨合。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说起来三毛又是非常理性的女人,她决定嫁给这个小自己八岁的男孩时,提醒对方,两人国籍不同、个性不同、从小接受的文化不同,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打架。她让他考虑清楚。

荷西的回复让她不再存有迟疑。他说:“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
这种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并非三毛的无端顾虑,而是来自她留学期间的亲身体悟。
1967年,24岁的三毛念完哲学系的大三课程,她不想继续念下去了,决定留学西班牙。用她自己话说,“游学四海,半玩半读”。
父母并不赞同,但是看她去意坚定,最终提供了机票钱。
在送别的机场,父母抹着眼泪,再三叮咛:“在外待人处世,要有中国人的教养,凡事忍让,吃亏就是便宜。万一跟人有了争执,一定要这么想——退一步,海阔天空。绝对不要跟人呕气,要有宽大的心胸……”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三毛,谨记父母教诲:凡事忍让,吃亏是福。
她在学校分配到四人间的卧室,她遵循父母吩咐,与大家和睦相处,谦卑、有礼、温和。
半年下来,坏脾气一次都没爆发过。她有一个信念,“我是中国人,我要跟每一个人相处得好,才不辜负做黄帝子孙的美名啊!”
最初,室友们对她非常友好,什么事情都抢着做。
不知何时起,三毛除了整理自己的床铺,还要整理另外几人的床铺。擦桌扫地倒垃圾这些内务活,也有起初抢着干变成三毛一个人的事情。她内心很气,但是忍着。
三毛带去很多漂亮衣服,起初只是自己穿。大家混熟后,她的衣柜成了时装店,每天都有人来借衣服。
她沉住气,任她们乱挑,因为父母教导她,要有教养。渐渐的,吃饭时有五六个女孩同时穿着她的衣服,笑谈自若,却不知三毛心情沉落。

发展到后来,三毛几乎成了大家的佣人、侍女、勤杂工,所有的事情成为她一个人的义务。她的以礼相待,在洋人那里成为理所应当,她的谦让勤劳最终换来别人的得寸进尺。
三毛发现,父母吩咐的吃亏是福的处事态度,在国外行不通,最终让自己成为受人欺负的傻瓜。意识到这一点,她不再忍受,也不再退让,必要时奋起反抗。
奇怪的是,如此一来,她反而赢得洋人的尊重,甚至是溜须拍马。
三毛在国外生活多年,世界文化的不同,给生活带来的隔阂与矛盾,她深有感触:
“我多么愿意外国人能欣赏我的礼教,可惜的是,事实证明,他们享受了我的礼教,而没有回报我应该受到的尊重。
我不再去想父母叮咛我的话,但愿在不是自己的国度里,化做一只弄风白额大虎,变成跳涧金睛猛兽,在洋鬼子的不识相的西风里,做一个真正黄帝的子孙。”
看来,善良还得带点锋芒。否则,只会人善被人欺。

三毛梦屋
三毛除了自己写书,有时还翻译别人的作品。
《清泉之旅》是神父丁松青的一部作品。1984年,三毛与他结为姐弟之缘。作为姐姐,三毛担下了翻译此书的责任,还特地上山造访神父生活的仙境,从此爱上这片烟渺之地。
很多年后,陈天慈循着三毛的文字,去那里寻访小姑的梦屋。
清泉是一个部落,坐落于山村中最大的河谷平原,在台湾新竹县五峰乡桃山村,是泰雅人居住的地方,也是东方美人茶的产地。
山路蜿蜒,云雾缭绕。山间小溪懒洋洋地流淌,生活的节奏在这里慢下来。
当陈天慈身临其境,再次想起小时候,有一天看见身穿牛仔外套的小姑背着筒状背包,说要去看山上的孩子。
那时,她正准备在山上建一个家,作为当地孩子聚集的场所。

三毛在《清泉故事》中写道:
“午后的秋阳将万物都照懒了,没有风没有雨的路程是适意的。长长的山路好似没有尽头,四周安静倒使人想闭上眼睛,安恬地睡上一场无梦的午觉。
往清泉的那个午后,就有这一份奇幻的魔力。”
建家的人走了,家却留存下来,名为“三毛梦屋”。因为三毛喜欢这里的宁静,四周环境是她梦中的样子。这里的孩子也曾盛情邀请她留下来。
那是一间红砖瓦房,倚石墙而建,装着绿色铁门,房屋本身不大,设计也朴实,和附近房子没有多大区别,很符合三毛小隐隐于野的心境。
房屋前面有一片木头做成的露台,放有几张木桌椅和鲜花。站立此处眺望,可览一片山水美景。
对面山头,绿林葱茏,神父丁松青的天主堂于绿林之中,只露出白色十字架。
面对此情此景,陈天慈不禁又想起小姑。“我仿佛可以听到小姑捂着嘴赞叹,又张大嘴像孩子一样大叫,此等美景是小姑梦里的情景,我想我连做梦都梦不出它的美。”
梦屋内部没有沙发、茶几这些家具,因而显得空旷,设计也不算温馨,四面围墙上挂满三毛当年在清泉部落和神父拍的照片。
海报上,写着大大的“三毛”二字,旁边是相对小一点的“流连”,配上三毛和丁神父的头像、清泉故事的起源及相关介绍。
有一张照片,三毛穿着泰雅人编织的背心,与神父站在屋顶上,举目眺望。
还有一张照片,是三毛与当地年轻人的合影,她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
这个藏在深山之中的小小的村落,曾用自己原始的纯真,慢慢治疗着一个流**子的伤痛。

她同样用热心回应这片山村,在此建立梦屋,帮助这里失去亲人、缺乏陪伴的孩子多多学习,同时有一个发展文化交流的场所。
在阴雨潮湿的天气里,陈天慈来到这里。
她坐在三毛梦屋的露台前,喝着清泉茶,吃着竹桶饭,听这里的负责人追忆三毛在此留下的点滴回忆,以及当地一些孩子的故事,她再次想起小姑的心愿:
“小姑执意要建立三毛梦屋的原因,是给孩子一个家,给文化一个落脚和展示的场所。”
冥冥之中,因缘巧合,陈天慈在清泉这片神奇之地,似乎接收到小姑指派给自己的任务。
她很希望为这里做些什么,能够长期帮助到山里的孩子,推广渐渐流失的原住民文化。同时她也意识到,这并非凭一己之力,在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议题。
面对这里青壮年出走,老人和孩子留守空村的社会问题,陈天慈仿佛看到小姑当年的无奈与不忍。
因此,她希望借文章唤起大家对山上孩子的关注。诚如书上所写:
“三毛梦屋”不只是三毛梦中的小家园,更是一个梦想,一个三毛大爱的梦想,待我们一步一脚印慢慢实现。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三毛在西班牙留学期间的遭遇,让她对民族观念和各国文化产生深刻的认知和思考。还有她在山上建立的梦屋,那是她寄托心中大爱的家园。
后来的浙江回乡之行、马德里寻亲之旅,分别带来怎样的际遇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