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人类的世界里,人际关系无处不在。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不是各说各话,就是彼此误解,原因就在于我们没能充分理解人性。千百年来,人们热衷于探讨有关“人性”的话题,但却没有哪一个人能说自己非常了解人性。事实上,我们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了解并且改变自己。人性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它隐藏在每个人表面的行为之下,一个不曾经历过世间悲欢、不曾体验过人类价值与意义的人,是不可能理解人性的。心理学家们终其一生都在研究人性的奥秘,最著名的学者莫过于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他们并称为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三大奠基人。阿德勒曾经与弗洛伊德有过亲密无间的合作,后来由于观点对立而分道扬镳。他们最重大的分歧在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主要由原始的欲望和冲动所支配,阿德勒则更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必须立足于群体,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之后,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全新的“个体心理学”。他的思想非常超前,观点极具前瞻性,即使放在100年后的今天,也毫不过时,依然能切中时代的痛点。《理解人性》是阿德勒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书中,阿德勒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详细阐述了人与世界、人与同伴的关系,引导我们学会辨别和纠正自身错误,不断完善自己,来适应人类共同的生活,从而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命运。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位心理学大师,去探寻人性的秘密。01精神生活的核心是自卑与超越每个生命的开始都是脆弱无助的,带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在自卑感的影响下,儿童渴望超越自己所处的环境,奋力追求卓越以获得社会认同和安全感。这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人行为的总目标。阿德勒本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生活在富裕温暖的家庭,但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又经历过两次严重的车祸,导致他内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始终觉得自己比不上英俊能干的哥哥。自卑感给了他强大的力量,也成为了他超越自我的最重要的动力。后来,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些人生经历为他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心理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卑感可以激发一个人向上的潜力,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卑感太过强烈,就会出现过度补偿的情况,从而对权力和优势产生病态的追求。为实现自己夸张的目标,不顾及别人的利益,不惜侵犯和牺牲他人。种族主义者希特勒无疑是最典型的代表。他早年坎坷,经常受父亲打骂,曾两次考学失败,一度流落街头。据说,这段人生经历让他对权力有了病态的追求,也成为他鼓吹发动世界第二次战争的诱因。从追求优越的双重结果可以看出,当儿童在心理成长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就会导致他的社会感的萎缩或者扭曲。所谓社会感,就是一种集体精神,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友爱感。是否有着全面的社会感,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全的标准。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人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如果一个人从小被灌输了必须比其他人强的错误观念,那么,整个世界都会被他看成“敌人”,视人生如战场,永远不敢相信他人。这样的人生就算取得再大的成功,也永远不会感到幸福。02心理学的起点,是教育由于社会和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深远,所以阿德勒终身都很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自然也将他的心理学研究引向了教育学领域。没有人可以永不犯错的成长起来,儿童自身的弱小导致他们不可能毫无差错的去完成大人眼中很简单的任务。而我们在教育中的失误,绝大部分正是从此时开始。在家庭中,孩子应该享受正常的亲情。在关键时期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苛,比如制定死板的规矩,要求孩子绝对的服从、过早的独立、优异的成绩、嘲弄他们的错误……等等。这些都是在有意逼他们感受自己的渺小与无助,感受来自这个世界的冷酷和残忍。阿德勒在书中提到一名青年,从小受到父母严厉的对待。在他三岁时,就有一次被罚在豆子上跪了半个小时,仅仅因为他害怕陌生人而不愿为母亲跑一次腿。当他被父母打了之后,他必须请求他们原谅,还要说出自己挨打的原因。他从来没有机会与父母平等交流,也很少与其他孩子玩耍。而交流和玩耍,对儿童心灵的成长却是极其重要的。他的童年时期充满挫折和失败,自卑感恶化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以至于他开始自发的远离整个世界,陷入了彻底的孤独当中。至于受到溺爱的孩子,父母将之视为必须细心守护的财产,早早地替他们消除了成长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殊不知,儿童自身的能力已经被这种看似慈爱的方式所压制,没有机会去做好应对人生的准备工作,一旦走出温室,他们遭到种种挫败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严厉教育和温室养育,都是在催毁儿童的社会感,很难让儿童培养出爱与被爱的能力。最终将会导致他们发展成自私、冷漠、孤僻的性格特点。在儿童的心灵成长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得更远。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理解他们所有的喜怒哀乐。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一步步克服人生道路中的困难,培养他们自信、勇敢、真诚、勤奋以及诸如此类的乐观品质。03人类幸福取决于两性平等阿德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他冷静地审视着整个人类社会,并对隐藏其中的人性作出最客观的分析。人生而平等,我们本不应当对任何一种社会分工产生偏见。但现实是,阶层的分化导致很多人过份追求权力和优势,其错误的价值观已经干扰了正常的劳动分工,也影响了我们的整个社会文化。还有一种劳动分工是男女分工。千百年来,男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男性化意味着强大和能干,女性化则等同于顺从和卑微。说一个男人娘娘腔,是对他的重大侮辱,而说一个女孩子像假小子,则是一种善意的调侃。男女之间,只有生理体格上的差异,而没有智慧上的高低。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认为女性不如男性。我们也很难向孩子解释清楚,忙于家务活动的母亲与时常缺位的父亲同样重要。而在现代社会,很多女性更是承担了工作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前段时间有一位奶爸小强走红网络,他为了让妻子安心工作而选择了辞职在家带孩子,在网上一时传为美谈。但一年之后,经历了柴米油盐的琐碎和与社会脱节的痛苦之后,小强离婚了。他经历的,正是千千万万个全职妈妈的现实生活,但很少有人觉得不妥。小强之所以广受关注,就因为他是男人,是一个例外。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和谐的婚姻?因为男女之间并没有达到一种平衡。强调女性独立和不婚主义的盛行,正是现代女性对这种错误的不满和反击。心中充满偏见,贬低和忽视异性,只会眼睁睁看着所有的幸福希望在婚姻里消失。克服这些难题,我们需要一种更平和的教育。所有女人在步入婚姻之前,都应该与未来的丈夫进行一场坦诚的谈话,关于自由、平等和教育。因为,任何一种幸福都不能靠一方的屈从和牺牲来实现。真正平衡的关系,是对自身性别的认同,是双方的志同道合,是自由平等的选择。04理想的性格来自于健全的社会感我们知道,社会感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来讨论性格,就好似漂流至孤岛生存的鲁滨逊,他具有怎样的性格,没有人会关心。只有体验过人生快乐的孩子,才能培养出健全的社会感。可惜的是,成年人往往对儿童享受快乐感到莫名的焦虑和害怕,总是热衷于挫折教育,热衷于压抑孩子的欲望,经常令他们成长在毫无必要地痛苦环境中。强制性的听话,只是一种表面上的顺从,它对心灵的伤害极大,让孩子不是变得鲁莽冒失、自私自利,就是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怯懦和逃避的态度。只有把孩子当成地位平等的大人,而不是教育对象来对待,才会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奇葩说》第七季海选时,18岁的选手陈小雨给所有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以全球前百分之三的美国高考成绩获得匹兹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另一所大学的100万奖学金。能获得巨额奖学金赞助,除了成绩之外,小雨在高中时组织的那场扔鞋比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向学校提出申请,到收集贫困儿童的资料,再到联系公益组织,到最后成功举办比赛并捐出100多双鞋子,这样的经历体现了她乐观、坚持、善良的品质,也表现出她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极强的组织能力。陈小雨的人格魅力征服了现场的导师,最终她以全票晋级。杨幂用五个字评价她:“自信且松驰。”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个人追求卓越的行为和社会感的完美结合,以及人类社会所需要的那种理想性格。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是拥有乐观心态的人。他们的姿态既自然又从容,而且能够更加轻松地承受人生当中的苦难。他们该难过的时候难过,但不会崩溃;该享受的时候尽情体验快乐,而不会忘形。他们能将快乐带给别人,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和更有意义。05改变自己,方能改变世界要理解人性,我们就必须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只有在了解一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环境之后, 我们才能对一个人的性格做出判断,而绝不能针对任何一个孤立的现象妄下结论。心理的成长,完全取决于社会的影响。在我们这个时代,儿童被迫按照不断超越同伴的模式在成长,培养社会感的机会相对罕见。学校教会孩子学会区分好与坏,但我们没有学会的,是如何修正自己的观念。美国社交大师基思•法拉奇在他的著作《别独自用餐》里说道:“成功的秘诀可归结为一个词——慷慨待人。”而一个拥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感的人,就是带着“我能给予什么?”这个问题度过一生的人。人性是自私的,它是一门无法教授的科学,虚荣、嫉妒、贪婪都潜藏在我们心中。但人性又极具可塑性,它需要我们跳出自身的局限,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只要我们不对人性中善良光明的一面失去信心,我们就能及时调整和修正那些错误的行为模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当我们改变自己那一刹那开始,我们眼中的世界也会随之而改变。原著:阿德勒 -《理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