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太多人,为了名利而奔波一生。他们不断追求更多东西,即使负担过重、身心俱疲,依然舍不得放下。放下于他们而言,犹如一件可怕的事情。可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有时候想要的太多,最后反而一无所获。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一种对幸福的召唤。一百多年前,有位出身于名门望族、集才华气质于一身的男子,在人生最为鼎盛的时期,主动与尘世间的一切情缘与利益彻底隔离,选择遁入空门,被世人称为“民国第一狠人”。39岁,正是他这两个极端人生的分界点。而他,就是备受世人敬仰的弘一法师,李叔同。一念放下,万般从容。作者宋默在《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这本书里,正讲述了弘一法师放下世间的一切名利后,参透的人生真谛,教会我们一种淡然处世的生活态度。接下来,兹心就带大家一起探讨下如何放下欲望和执念,一起通往幸福的道路。01懂得知足,才能收获快乐人不快乐、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的太少,而在于他不懂得知足。毕竟当一个人在无止境地追逐物欲时,物欲也成为了他的枷锁。作者在书中讲述,从前有个樵夫贫穷至极,佛祖发自善心就赏赐他一具金罗汉,本以为他成为百万富翁后会心情愉悦,结果他比以前更焦虑了,理由是他并不满足于得到这一个金罗汉,还想把剩下的十七个占为己有,却因迟迟得不到而失魂落魄,不久就病死了。在兹心看来,过度的欲望容易吞噬自己的幸福,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我们只有满足并感激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弘一法师在修行期间,饮食非常朴素,只有一咸菜一米饭一白开水,有人问道咸菜是否过咸,他却回复“咸有咸的味道”,有人问怎么喝这么淡的白开水,他就回复“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这让兹心想起书中的一句话:“生活是否安逸,并不在于物质是否奢华,而是在于我们的一种心境。”说到底,幸福与外物无关,而是与自己的心境有关。懂得知足,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心情也会变得舒畅,而不懂得知足的人,再美好的事物也会视而不见,被无止境的欲望牵着走,最终不得不为过度的欲望买单。兹心觉得,当我们面对过多欲望时,不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过分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安心过好当下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撇弃欲望、止步不前,而是在现实与欲望差距过大时,要适当地丢掉触不可及的物欲,这样内心才会变得平和,从而获得幸福感。就如这么一句话:“没有人能决定你的快乐,除了你自己。”02学会宽恕,才能解放自我弘一法师在遁入空门前,经常教导自己的学生,不要对别人的过错纠缠不休,这样不仅能避开不必要的麻烦,还能避免扰乱自己的心智。有次,一位学生发现弘一法师编排的教科书里,有处因编排失误导致语法偏差,便斥责他误人子弟。其实弘一法师完全有理由为自己开脱,指责那学生无理取闹,但他并没有这么做,甚至对学生表扬了一番,为此学生大受鼓舞、深有启发。而弘一法师宽恕学生的同时,也释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懑。说到底,宽恕他人,就是放过自己,解放自我。作者在书中讲述,曼德拉在担任南非总统前,因为反对白人种族隔离的政策而入狱,这一关就是27年。当时看守他的有三个人,他们总是找各种理由虐待曼德拉。然而在曼德拉出狱并选为总统后,他不仅没有严厉惩罚那三个虐待他的人,甚至还在总统就职典礼上隆重介绍他们,向他们致敬。他说的一句话震撼了兹心。他说:“当我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的那一刻,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身在狱中。”正如书中所说,宽恕才是解脱心灵的唯一方法。毕竟,当怨恨一直埋藏在我们内心时,会一直消耗我们生命的能量,我们整个人也会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意想不到的后果也会随之而来。因此,兹心认为,当我们受到他人伤害时,不要压抑自己悲伤或愤怒的情绪,而是通过健康的方式释放出来,并摆脱自己是受害者的角色,从客观的角度思考对方行为背后带给你的价值,再决定是否重建或放弃这段关系,最后尽可能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怨恨,让自己重生。03舍得让利,才能赢得人心富商李嘉诚曾说过:“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李嘉诚在早期做生意时,一家外贸公司因私人原因要取消合作,打算给他一定的补偿。但李嘉诚认为取消合作对自己的损失不大,就放弃了这笔赔偿金。正是这种让利的模式,得到了这家外贸公司的认可,以至于后来还给李嘉诚介绍了一个永久客户。正如作者所说,李嘉诚让别人多赚两分,自己少赚两分,可他并没有因此成为穷人,相反越来越富有。这让兹心想起了布施定律。定律表明,你布施出去的东西,将会成倍地回报在你身上。很多时候,让利的行为看似吃亏,但吃亏的背后,是一种能量的储蓄,是一种人品的展现。舍得让利的人,更值得他人深交。相反,那些凡事斤斤计较的人,短期内也许能守住自己的财富,但从长期看来,你越是和他人计较得失,你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必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五代时期,担任官职的张允,连一分钱都要和自己的妻子斤斤计较,为了防止妻子偷拿财物,他甚至把家中所有的钥匙全部挂在腰间。结果在遇到战乱时,他的钥匙不幸被敌人抢走。等他回到家后,发现家里被洗劫一空,为此不到半日,他就吐血身亡。这让兹心想起弘一法师的一句话:“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在兹心看来,凡事斤斤计较的人,往往容易自食其果,而愿意吃亏的人,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不计较自身付出,多给他人一些好处,这样他人才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从而更愿意靠近我们、支持我们。04摒弃攀比,才能拥抱幸福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小时候比成绩,长大后比工资,开车比品牌,住房比地段。可是,在这种无止境的比较中,我们真的快乐吗?很多时候,盲目地攀比只会让自己更心累,甚至遗失了自己原本的幸福。书中提到,一个人向一位智者请教,为什么追求了一生的幸福,得到的却只是痛苦?原来,他住在小镇上时,他就努力让自己成为镇上最幸福的人;他住在小城里时,他又努力让自己成为小城上最幸福的人,等到他住在大都市时,他又想要成为大都市最幸福的人……结果他越追求幸福,幸福就离他越远。针对这问题,智者回应道,他追求的只是“比别人幸福”,并没有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渴望比别人过得好。殊不知,越是有此渴望,我们的快乐就越少。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也许羡慕别人的生活比你好,然而,别人的生活再好,未必就适合你。况且,我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光鲜的表面,就产生了攀比之心。殊不知,别人光鲜的背后,也有自己的苦楚。日剧《总觉得邻家更幸福》里,打扮朴素的小宫山,看到邻居夫妇盛装打扮出门,顿时心生羡慕。为了过上邻居所谓的优质生活,即使她家境贫困,依然按捺不住自己的虚荣心,不惜花重金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并不知道,那对打扮光鲜的夫妇,背后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与其一味地和他人比较,被他人表面的“优质”影响自己的情绪,不如认清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弘一法师前半生享尽荣华富贵,后半生却甘愿成为苦行僧,不与世俗纷争。无论爱人如何劝阻,都不为所动,依然踏入佛门。因为他知道,自己余生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世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大爱。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我们不必按照别人所谓的标准生活。所以,兹心认为,我们在任何时候,与其坠入攀比的漩涡中,被别人所谓的“幸福”迷惑,还不如看清自己的内心,努力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一切,这样才能真正地乐在其中。05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生在世,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瞬间、一种状态。”既然如此,那么不管我们的境遇是好是坏,都要懂得放下扰乱自己身心的事物,愉悦地前行。兹心认为,人生到头来,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放下欲望、放下怨恨、放下贪念、放下攀比,人生得以一个“静”字。静能生慧,亦能生福。放下,其实也是另一种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