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一切,世人总趋之若鹜。而谈到美,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他一生著作等身,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结合,将“发现美的眼睛”、“美学生活化”传播大众。在他看来:美是一种高尚的情感,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更是一种灵性连接,连接你的心灵和周围的世界。今天,兹心也为大家带来了一本朱光潜先生的经典美学著作——《谈美》。全书从“谈美”“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朱自清这样评价这本书“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次,就和兹心一起走进这本书,去欣赏美、创造美、感悟美,融美于生活之中,实现人生的艺术化。01美是需要专注的,美是超然于世俗的在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和一位木商,三个人同时看到一颗松树,三个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颗树,可是三个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木商抱着实用的态度,所知觉到的只是一颗做某事用值几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科学的态度,所知觉到的只是一颗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只有画家,把全副的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的,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朱光潜先生以为,这种脱离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知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的特质。一言以蔽之,“美,是起源于形象的直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欣赏一个事物的时候,总会被太多的外界因素所左右,从一种感性活动变成了理性活动。前段时间,兹心把一个包包的图片发给朋友看,当时朋友一直表示包不好看,哪里设计的不合理说得头头是道。但当我无意提到这是某知名品牌后,朋友突然沉默了,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开始称赞起来。这时候,朋友已经不是在单纯的欣赏这个包,而更多是看到了品牌为它带来的附加价值。兹心以为,我们只有真正的投入欣赏的过程,专注于事物的本身,美才会悄悄浸入你的生命里。美是需要专注的,美是超然于世俗的。一段曼妙的音乐、一幅苍劲的书法、一片优美的风景、一首清醒的诗歌,都会让我们暂时脱离当下的处境,从而内心真正沉浸,心里印有美的意象。02距离之美,美在适当我们都听说过“距离产生美。”在书中,朱光潜先生在距离之前加了三个字——“适当的”。作者以为,“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使人从实际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比如久住一个城市,周围的一条街、一座房子只会变成地标工具,看不出它们本身的美。“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和欣赏。比如我们看两句诗词,如若不了解这诗的历史,这两句诗就会变得漫无意义。距离之美,美在恰当。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可谓:“多一分则魅,少一分则庸,拿捏必须恰到好处,才会有美的享受。”对此,兹心表示非常赞同。就想我们欣赏一副油画,距离近了感觉是粗糙的涂抹,距离远了感觉出来的是模糊的效果,而恰当的距离才能欣赏到油画立体的风采;就如我们拍照摄影,只有调到最佳的焦距,才能取景清晰,适当应用,画面才能有美的意境。兹心以为,世间万物,山川湖海,花草动物,人与人之间,皆有距离。距离不同,位置不同,美感不同。人生有尺,也要有度。太近的时候,就退后几分;太远的时候,就上前几米。距离之美,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限制之美。而距离产生美,也让我们懂得了,最佳的审美,是保持适当的距离。只有把握好了你自己的度,你才值得收获最真的美。03美的初心,是葆有童心孟子有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凡能成就大事的人,多怀有一颗单纯、善良的童心。在美学的世界里,也同样如此。在书中,朱光潜先生以为艺术的雏形就是儿童的游戏。首先,它带有艺术的创造性。比如骑马这个普遍的游戏,一个人可以当马骑,一个竹帚可以当马骑,有时还捡一支粉笔或土块在地上画一个骑马的人,别有一番意匠的经营。再者,它像艺术一样,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他在拿竹帚当马骑时,心里完全为骑马这种有趣的意象所占住,完全投入于这个幻想的世界,专心且认真。它还像艺术一样,带有移情作用。成人总把人和物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但在儿童心中这种分别是很模糊的,他把物试同自己一样,以为它们也有生命,也能痛能痒。由此,作者总结艺术家也理应“不失其此赤子之心”,只有像孩子一样,想象力没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才能在一弹指间就把某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色。兹心以为,有童心的人,才见美;有童心的人,才是人生真正的艺术家。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爱孩子在文化界是出了名的,他也一直用孩童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一颗无垢的童心参悟美学和艺术的至理至道。在他笔下,凳子怕脏,要给四条腿穿上鞋子的;天上的云,会化成美好的形状,来慰藉人们;孩子的乱涂乱画,猫咪是会跑过来鉴赏一番的……即使是这人世间再简单平凡的琐碎事,一到他这里,便成了质朴的散文和童趣的漫画,有了艺术的气息,别有一番丰富的情趣。俗话说:“有童心的人不会老。”兹心觉得,天真和烂漫应该贯穿于人类生命的始终,而不仅仅局限于儿童。世界很平凡,也可以很有趣,只有始终葆有童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世界不一样的美。色彩缤纷的不是颜色,而是看这个世界的心。04人生之美,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人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它的作品,时刻由自己雕塑着、涂抹着、欣赏着,又为别人所关注和欣赏。但如若把这件作品比作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在书中,作者以为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是以另一件事为目的,是功利的行为,那就缺乏美感,也失去了应有的趣味。真正的美,应该如康德所说,是纯然淡漠的。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只有抱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造就人生之美。最近看到一段文字,是袁隆平爷爷年轻时和自己母亲的对话:袁隆平问:“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华静微笑回答:“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袁爷爷也真的用一生践行了这段话,只问工作和内心的坚守,却不为荣华富贵,最终成就了艺术的人生,名誉自然而来。兹心坚信,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钻营眼前的名利,只争一时的温饱,终究只能是个俗人。当你完全放下目的和结果,方能回归最本真的生命之美。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点,边走边欣赏一路上的风景,人生也就愈美满。别让这丰富华丽的世界变成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少一点权衡,多一点豁达,生活是会开花的。05何为美?睁开双眸,人间处处是美景。王尔德说:“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俯首是秋,仰首是春,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希望你能常从繁忙的生活中抽身,或赏花,或观雨,或望月,给心灵片刻自由。慢慢走,欣赏啊!